龙凤镇9人上榜,为你心中的ldquo

北京看皮炎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915/9448290.html

号外号外!!!

恩施市“五佳五好五美”票选阶段

12月12日火热开启

龙凤镇9人上榜!!!

需要你的转身

难道你还没行动?

下面

小编带大家了解他们的故事

搬好小板凳

请前排就坐~

故事1最佳美丽乡村

9号古场坝村

古场坝村位于龙凤集镇西北部,距镇中心8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耕地亩,山林亩,户,人。村支“两委”干部5人,村民代表32人,党员63名。全村以党建为引领,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综合贫困发生率从22.%下降到0.%,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元,比年增长.%,稳定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调整产业结构扮美农业发展。几年来,村委会全面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能人大户及市场主体带动,先后发展了茶叶亩、核桃亩、猕猴桃亩、甜柿亩,村年出栏生猪头以上,成立了“恩施硒食康果蔬专业合作社,恩施市银香种植专业合作社,恩施慧天养殖家庭农场”3个专业合作社,年-年,投入股权收益资金约7万元,市场主体带贫实效明显增强。全村已建成光伏发电站2座,装机总容量千瓦,每年产生收益约5万元,全部用于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公益性岗位支出。近三年落实产业“以奖代补”资金129元,年落实“三类对象”奖补资金元。年,新增投入资金21.万元,涉及项目5个,其中11.万元专项用于补齐3个产业薄弱村发展短板,全力消除产业空白户,统筹推进本村产业平衡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扮美农民生活。新建蓄水池12口,供水泵站3个,铺设主管网3万余米,安装水表户,水管网做到了组组通、户户通,主管网铺设基本达到村全覆盖。全村建有2座移动通信基站,基本消除了通讯信号盲区,实现了“光纤宽带通村到户、4G网络全域覆盖”。全村户共建变压器20台,平均每台变压器只承载43户用电压力,村民生产生活用电得到保障。通过“以奖代补”方式补齐公路短板,累计硬化村组公路30余公里,现在全村八个组相互贯通,交通便利。通过就地改造和危房改造政策等解决余户村民住房难和住房条件差问题,易地扶贫搬迁11户25人。

整治人居环境扮美农村环境。一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宣传引导,动员全民参与每周五村民环境大扫除,净化绿化美化家庭、院落和公共空间环境。二是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截止年,已完工验收新建三格式厕所、沼气厕所共计户。三是建设“美丽庭院”。在全村广泛推行“两要”“四无”“六有”标准,计划美化庭院户,目前庭院基础建设已完工70户。四是建立村庄保洁机制。聘用公益性岗位8名,长期参与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及时清理公路沿线以及坑塘、河塘、沟渠等环境卫生,无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禽畜乱跑、柴草乱放、污水乱泼、乱搭乱建等现象,无黑丑水体、无垃圾漂浮物。四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聘用生态公益林护林员公益性岗位1名、天保工程护林员4名强化日常巡逻;通过宣传车,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等,保护乡情美景。

建设乡风文明扮美人文乡风。古场坝村坚持以党建为统领,深入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模式,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破除陈规陋习,引领文明乡风。年11月份,古场坝村完成村支两委换届选举,配齐配强了村两委班子成员,管理民主,干群关系融洽。

一是成立乡风文明理事会,发挥退休干部、乡贤能人、无职党员等能人在人居环境整治、矛盾纠纷调解、红白事简办、文明祭祀宣传、厕所革命推进等方面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让他们参与村级事务,提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水平。

二是引进律师进村,高质量推进“一村一警”“一校一警”制度,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帮助困难群众依法依法维权、理性诉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纠纷及早化解。

三是制订村规民约,建立“红黑榜”,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五佳”、“最美庭院”等评选活动。通过召开群众会、屋场会、小组会等形式评优选优,引导村民从身边人、身边事来看成就、看发展、看变化,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建立道德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以播放宣传片、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专题宣讲、身边典型人物讲述先进事迹等为主要传播形式,让广大群众在参与和体验中增进对科学理论的理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故事2最佳扶贫干部

4号徐辉

徐辉,男,汉族,41岁,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现任龙凤镇二坡村尖刀班副班长、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自年任该职以来,他扎根基层,身体力行,扛起第一书记的责任和担当,率先垂范,不辱使命,他团结带领尖刀班及全体村民,深挖贫困根源,探究脱贫路径,破解致富瓶颈,吹响集结冲锋号,打赢脱贫攻坚战。二坡村人均纯收入从年的元,增加到年的元,贫困人口从初的户人,减少到2户4人(年可预期脱贫)。

一管清水接进家门。二坡曾是有名的缺水村,全村户0人中,80%的农户人畜饮水困难,天旱时几乎无水可挑。他汇报市、镇指挥部及相关部门领导,协调市硒泉供水公司开通水源,带领尖刀班全体成员,组织农户铺设、安装,接通水管。在全村地势最高的红沙坡,他与村民一道上三岔二龙寺找水源,协调并修建水池30立方米。奋战6个月,终于在底实现了自来水管网全覆盖。拧开水龙头,清澈明净的自来水哗哗地流进了家门,更滋润了村民们的心田。

要想富,先修路。杜家湾组的红沙坡、谭家湾组庆坎儿河因多种原因始终未通公路,他多次到现场查看,走访受益户和关联户,和村民拉家常、讲政策,让老百姓明白修路是为了子孙后代。他了解各方诉求,商讨修建方案,并多次召开会议,引导、规劝、商定修建路线。年初,终将长0米的红沙坡、米的庆坎儿河路贯通并硬化。红沙坡公路修通后,村民刘绍武、刘维清两户,分别对破烂老屋进行了别墅式改建,刘绍武还新办了猪场,刘维清则栽种了药材。在他的带领下,近三年全村共硬化公路10条15公里,完成路网内循环,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注入了持久动力。

“产业+就业”,走稳脱贫路。作为龙凤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下派干部,徐辉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二坡村绘好产业蓝图。一是立足传统产业,推用科技措施。落实以奖代补,按照保面积、保品质、保产量、保大小春要求,稳步推进传统粮油、生猪等种养业健康发展;二是引进市场主体,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二坡村成立了烟叶、蔬菜、小水果、花卉园林、富硒产品等七个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91%的农户,增收致富;三是重视、支持具备条件的农户,发展养蜂、养羊、养牛、养土鸡等特色适销产业,目前全村共发展头以上猪场18家,0羽以上养鸡专业合作社一个,10桶以上养蜂15户,只以上养羊1户;四是召开实用技术培训会、群众会、屋场会余场人次,大幅提升了广大村民就业技能,进一步提升了村民致富增收本领。

用心用情,帮扶困难群众。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减少人员流动,阻断病毒传播,二坡村实施了居家隔离、封村堵路措施。自春节至3月底,他和村尖刀班一起,过着白天走访、夜晚巡查,24小时连轴转的日子。为老百姓配送米、面、油等生活物资及饲料、种子、肥料等生产物资0人次,做到了抗疫春耕两不误,保卫了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呙家巷组建档立卡贫困户杜承现,子女在外务工,是村里的独居老人。徐辉走访到杜老,了解到86岁的杜老腿脚不方便,家里的粮食也要吃光了,自来水水费也快用尽了。徐辉第二天便为杜老续够水费,送米送油,保障了老人疫情期间的生活用度。新街组贫困老人毛传金,因左腿膝关节边长瘤,行动不变,疼痛难忍,子女外出务工,徐辉得知后,便主动联系其孙子,并现场拿出0元现金,督促其孙子立即送院治疗。现在,村里的老人一见到徐辉,便邀他到家里喝茶,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喜欢、信任。新街组伍先富,家中4口人,长期在家种田,两女儿读高职高专,家庭负担重,徐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决定帮助伍先富发展生猪养殖,在各个关键环节,徐辉都亲自到户讲解技术,帮他准备资料申请扶贫小额信贷,夫妇二人勤劳肯干,养殖规模快速扩大,年出栏从最初的50头到现在的头,纯收入翻了两番,从此走上致富路。

年是他最难熬的日子,恰遇父亲患食道癌,母亲因大腿骨折需要人照顾,妻子又即将分娩。他每晚与“尖刀班”研究完工作后,才赶回家中照料家人。“尖刀班”的同事们看见他时常默默地沉思,担心他负担太重,劝他请假回家,脱产照顾家人,他婉言拒绝,“我能克服一切困难,你们不用担心!”在他的影响下,村“尖刀班”就像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带着贫困户一同“踏”出一条致富路,现在,二坡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精神风貌更是焕然一新。

故事3最佳脱贫标兵

5号黄凤

黄凤,女,49岁,家住恩施市龙凤镇向家村任家河组,家中4口人,属建档立卡贫困户,年自愿脱贫出列。

勤劳致富思想好

黄凤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生活却给了她异于常人的考验。36岁时,她与第一任丈夫离婚,照顾年迈的老母亲和抚养儿子的重担落在她一人肩上。两年后,黄凤与现任丈夫喜结良缘。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但两人勤劳苦干,白手起家成立了酿酒厂和养猪场,生活还算幸福。可好景不长,丈夫又患了癫痫,儿子还在上学,黄凤只能靠自己照看着一家老小。

不管生活多苦多难,黄凤从未妥协,她文化程度不高,却有一门酿酒的好手艺。她坚持一定要把酿酒厂和养猪场继续经营下去,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奋斗,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因为跟着丈夫学过技术,酿酒的活儿很快就上手了,酒厂每天下0斤粮食,出斤左右的酒,酿出的酒甘醇香甜,销量很好,供不应求,在龙凤镇向家村,提起打酒,无人不推荐黄凤家的。

从最初每天斤原料到现在0斤原料,每次长达10个小时的酿酒过程她都一个人完成。同时,她每天还得抽空喂养80几头生猪、做做家务活,几乎是24小时连轴转。后来,因为酿酒和喂养生猪都需要粮食,为节约成本,黄凤干脆自己种了十几亩玉米。

在酿酒厂务工的村民评价她说,“她真的一刻不停的在干活儿,作为一个女人,她太辛苦了,简直就是一个‘铁人’,放在其他任何人身上,都很难做到。”

持家带贫影响好

屋漏偏逢连夜雨,丈夫因脑出血致使右边瘫痪后,失去了自理能力。除了要经营酿酒厂和养猪场,照顾母亲和孩子,黄凤还要精心照料丈夫的生活起居,伙食搭配、康复训练,黄凤一点也不马虎。

丈夫发病最频繁的几年,黄凤在酒厂安置一块席子,让丈夫时刻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一边干活儿一边照顾丈夫。在多年的坚持和努力下,因为黄凤的精心照料,丈夫能站起来慢慢走动了,可以在自家的小卖部守守铺子收收钱。靠着黄凤勤劳的双手,家里修起了3层楼房,酿酒厂引进了自动化的机器设备,全家一年收入已达到30万元,成功摘掉了“贫帽”。

“一个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黄凤了解到身边有不少勤劳肯干的乡亲,因为家庭原因无法外出务工,她主动邀请周边的数名村民,到她的酿酒厂和养猪场务工,年增收3万元至8万元不等,带着大家一起走向致富路。她身体力行,踏实苦干,孝老爱亲,乐于助人,教育儿子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团结乡亲,努力奋斗。去年,儿子顺利从大学毕业,暂时留在家里,帮助黄凤一起打理酿酒厂和养猪场。

上有老下有小,还有一个重病的丈夫需要照顾,但黄凤从未向生活妥协,不等政策、不靠救济。她勤劳肯干、自强不息,微笑着面对生活的重重考验,用一双勤劳的手托起致富梦想,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故事4最佳扶贫市场主体

5号龙凤联强

恩施市龙凤联强农贸有限公司位于恩施市龙凤镇杉木坝村泡桐湾组,成立于7年9月,主要从事生猪饲养和小水果种植,年出栏生猪1.8万头,果园面积亩,现年产值超过万元,公司产品先后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和“无公害产品认证”,公司也成长为生猪养殖州级重点龙头企业。

过去的杉木坝村、古场坝村土壤贫瘠、产业单一,缺少支柱产业,农民增收渠道少,收入不稳定,龙凤联强农贸有限公司入驻该村后,着力打造“猪—沼—果”循环农业模式,村民们跟着公司养猪增收、种水果致富,直接带动户农户(其中贫困户65户人)发家致富,户均年增收1.6万元。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杉木坝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循环农业示范村。

生猪托养“保”增收。公司结对当地37户贫困户,每年为其提供2—3只优质猪仔,手把手教授养殖技术,指导饲料配方,培训疫病防治技术,跟踪管理养殖效果,按照高于市场均价实行保底收购。在公司的带动下,乡亲们的养猪热情高涨。刘克弟,是古场坝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勤劳肯干,有养猪的意愿,但家庭条件困难,没有本钱。年,联强农贸为他家免费提供了2头能繁母猪,每年能产40头仔猪,除此之外,刘克弟还负责果园管理,每月务工收入0元,两项一起每年能实现3万余元增收,印证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古话。

土地租金“稳”增收。公司通过农户与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其中贫困户23户),将余亩荒漠化、石漠化、低产闲置土地利用起来,发展生态果园,并按照每亩每年元的价格流转土地至年,户均年稳定增收0元。黄再梅,是杉木坝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家8亩石漠化土地全部租给联强农贸,每年可实现租金收入4元。几年过去,荒山变成了果园,田柿、李子、桃子、红心猕猴桃、美国红提等水果,都进入了丰产期,果园里季季都有水果,水果采摘期,游客络绎不绝,贫困户们在田埂上看到了希望,极大地鼓舞了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

劳务用工“促”增收。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考虑到杉木坝村、古场坝村留守妇女和老龄农户做工难的问题,公司就近安排贫困户进厂做工,凡是进厂做工的乡亲,公司按照每人每天80—元的标准给予报酬。目前,企业有正式职工28人(其中贫困人口8人),在用工高峰时节,公司每天可就业岗位50个,年企业支付农民工工资多万元,有效解决了企业用工难、群众做工难、弱劳力致富难的问题。杉木坝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赵显玉,在生态果园就近务工,主要从事剪枝、除草、施肥等管护工作,每年可获得近1.8万元的务工收入,今年受疫情影响,预计也可获得1.2万元增收,实现在自家门口就业,每天都有收入、每个月都有工资,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日子更有盼头了。

产业兴起来。公司养殖场占地亩、建设面积2.3万平方米,常年存栏生猪1万头左右,出栏1万多头。年实现销售收入万、利润1万。年,联强农贸在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质量的同时,切实加强调运监管、设卡堵疫、消毒灭源、宣传引导、应急处置等措施,有序应对非洲猪瘟等疫情强化对生猪托养的培训、防疫,本年度预计出栏生猪为1.2万头。在企业的链接和带动下,周边多户农户发展生猪养殖,户均年增收2万多元,养猪产业成为该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猪—沼—果”绿色循环模式得到运用。

环境美起来。恶气熏天、苍蝇乱飞一直是大众对养殖业的刻板印象,治理好粪污是环保工作的刚性要求。公司积极探索“猪—沼—果”绿色循环模式,新建2个立方的沼气池,将猪粪变肥料,用沼液灌果园,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不仅有效减少了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还免费为周边60余户农户供应燃气。通过发展循环农业,提升了瓜果等农产品的附加值,让绿色有机变成真金白银,企业先后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证”和“无公害产品认证”,荣获“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模范试验示范基地”“巾帼脱贫示范试验基地”等荣誉称号,该村也成为全市年乡村振兴试点村。

贫困户富起来。公司以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为抓手,大力发展生猪养殖,在周边积极推广“猪—沼—果”循环农业,将原来石漠化严重的土地改造成果园,发展猕猴桃、提子、空心李、桃子、甜柿等蔬果。该村贫困户以养殖带动种植、以种植带动采摘、以采摘带动旅游,初步建成“猪—沼—果”生态经济产业链,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有效融合。每年观光采摘游客突破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余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从年的0多元提高到年的10多元。

故事5最美志愿者

8号杨昌平

年新春伊始,本该欢乐祥和,阖家团圆的日子,却被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按下了停止键,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此打响,多少医护人员主动请缨,成了最美的逆行人。

在防控压力最大,人手不足的紧要关头,恩施市龙凤镇三龙坝村党员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waa.com/zflfl/113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