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正健康
风寒暑湿燥火,原本是自然界的气候现象,《内经》称之为“六气”。当气候变化异常,适逢人体正气不足时,六气就变为“六淫”(又称六邪,淫为太过之意),使人发病。 都说风为百病之长,其实湿也致百病。很多病症如慢性妇科疾病(宫颈炎、宫颈糜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顽固性牛皮癣、慢性湿疹、痤疮、肿瘤、脂肪瘤等,都与湿有关,中医称为湿症。有些病症是湿气转化为痰核,有些是寒湿直接引起的。 湿为重、浊、粘、腻之邪,这几个字挑出一个来,都令人浑身不爽。丙申年的春天不太好过,水木之气过盛,木强克土致脾虚。放眼望向窗外,天上灰朦朦湿答答黏腻腻,地上湿气蒸腾,在雾霭的笼罩下,人也变得昏昏沉沉,郁郁寡欢。盼望阳光灿烂的日子快些来到,把发霉的心情好好晾晒一番。
在等待太阳露脸的同时,咱也不能坐以待毙,不如自救,对抗湿邪,养足正气。
一、湿从何来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 病种繁多,病因不外两种:外因与内因。外因自外感受六淫;内因自内而伤谓之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外加劳逸。外湿
外湿,即外感六淫之湿,如气候潮湿、涉水冒雨、久居湿地等。从事海产品生意的人,也容易患牛皮癣、脱皮症等湿症。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容易损伤脾阳,使脾失健运,阴滞气机,出现腹胀、腹痛、腹泻、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沉重、大便不爽、小便淋浊,妇女带下黏滞、湿疹等。
居住在广东的朋友从3月9日至今,就不见了太阳公公的笑脸,阴雨绵绵无期,墙上滴水成柱,湿度飙至近100%,住在低楼层的朋友更是苦不堪言。内湿1脾虚生湿 内湿是脾虚所致,脾虚不能运化水液,聚而成湿,停而成痰,留而成饮,积而成水。故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说。内湿引起腹胀、便溏、乏力、舌头变淡变嫩变胖、舌苔腻,且病程较长。2人为造湿1.缺少锻炼:湿气没有出路,困于体内。2.过食生冷、油腻、味道重的食物,喜食海鲜,饮酒过度,子时(晚11点至1点)不睡,辰时(早7点至9点)不醒,不吃早餐都会导致脾失健运,湿浊内停,肝胆湿热。表现为头发油腻,面部、鼻部长痤疮,口苦、有异味,大便黏滞不爽、排不净,小便黄、味道重,肚脐周围或腋下有味道,胆息肉,黄疸性肝炎,女性妇科炎症,男性阴囊潮湿及前列腺问题等。3.过量服用抗生素、凉茶、寒凉之药:久而久之,导致阳虚,寒湿更易堆积。
多锻炼 吃早餐 少吃抗生素
3内忧外患,湿上加湿古人有云:“在天为雨,在地为土,在人脏为脾,固湿喜归脾,脾虚喜中湿”。外湿和内湿相互影响。外湿发病,必伤及脾,脾失健运,则湿浊内生;内湿由于脾阳虚损,水湿不化,更易感受外湿。
一位92年出生的女性朋友去年做了乳腺纤维瘤手术,今年复发,前来调理身体。“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她的先天体质是脾虚,湿浊之气重。又住在一楼,墙上经常有水气。内因外因交杂,很容易患乳腺方面的疾病。所以脾胃不好的人最好住在高层或通风的地方,尽量避开湿邪。
二、如何治湿 治湿之法甚多,如健脾、宣肺、温肾、发汗、利小便等,但脾的运化是基本的,湿气去除了,病症就会消除。1治湿先治脾祛湿的根本是健脾。脾有运化及升清降浊之功,寒气、湿气经过脾的运化可以消融。脾还帮助胃肠消化吸收水谷精微,以濡养全身。脾气下陷或脾湿可以引起腹泻、慢性结肠炎、内脏下垂等。脾的运化功能减弱,人易水肿和肥胖。脾寒湿者,手脚易出冷汗。女性脾阳虚,表现为经期淋漓不尽、白带、带下、黄带。脾胃中焦湿浊可引起口腔溃疡。健运脾胃可用健脾固元养生粉、健脾丸、五指毛桃汤、党参、黄芪等(黄芪要配苍术、陈皮、砂仁、茯苓等,单独用去湿效果不理想)。久居南方或湿热体质的人,可多食健脾去湿的食物如赤小豆、山药等。有一位孕妇在怀孕后期浑身浮肿,吴医生给她用了白术、杜仲、赤小豆、茯苓,利水消肿。
健脾固元养生粉五指毛桃汤赤小豆
山药都是健脾好物2正气存内,湿邪奈我何
元气,为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
“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
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气化的场所。三焦为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
横膈以上脏器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脏器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脐以下脏器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上焦为心肺所居,功能输布气血,若雾露之溉大地;中焦属脾胃,功能腐熟消化吸收转输水谷精微,通过肺脉化生营血,这种功能形如酿酒一样;肾与膀胱的排尿作用和肠道排泄大便的作用,犹如沟渎一样。 焦,故名思义,阳气,主色是黄色,在五行里偏重属土。
内湿严重会阻滞三焦,见腹涨饱满,饮食不化、呃气、四肢沉重无力,面色萎黄、黄疸,大便溏稀,苔白、腻、厚。
清晨雾气弥漫,因为太阳还没有升起来。太阳一出来,雾气湿气就会退散。人体亦如此,只要养足元气和阳气,湿气、寒气、浊气自然就无处藏身。所以中医调理常从三焦经入手。
小柴胡汤、通阳汤、藿香正气丸主要是针对三焦功能,以调理中焦脾胃,肝胆少阳之气为主,湿气化去,清气上升,浊气自然下降。
(三)祛湿原则1饮食清淡游记DAY2“淡能胜湿”,多食小米、薏米、赤小豆、十谷米、五指毛桃(加土茯苓、薏苡仁)煲汤,有助于将湿气排出,身清气爽。有条件的可以吃点儿马齿苋、蒲公英、苦麻菜,有助于排湿。吴医生有一位同学的孩子长的干干瘦瘦的,湿气很重。吴医生建议孩子的父亲去山上挖五指毛桃,配合服用通阳汤(有助于中焦之气自动运转,中焦之气畅通,胃口自然变好),健脾固元养生粉,用艾叶、九节茶、茵陈加藿香正气水泡澡,坚持1、2个月,黄气就退了,整个人也清爽了。吴医生本人就是湿热体质,以前经常患口腔溃疡、湿疹,脸上还长过两个月的痘痘,吴老爹一直给他泡药浴。十几年前,吴医生去了泽正田园,用马齿苋、蒲公英、苦麻菜蘸酱吃,茵陈泡茶喝。现在很少得溃疡了,皮肤也白嫩光滑了。2多锻炼。排汗可以去湿。打坐,修炼内心的清静无为,可以调动中焦能量。每天慢跑三公里,做大自然养生经络操以疏通经络,都有助于湿气的排出。吴医生山里的师父要求泽正田园的采药团队每天坚持静坐、跑步、做经络操。3省思虑有些人吃了很久的祛湿药,脾湿一直去除不了,这是因为思虑过度,“多思伤脾”。心清静一些,多一些阳光的心态,少一些思虑,湿气自然就少了。这是祛湿扶阳的根本。4清与补有些湿气重的人喜欢刮痧、拔火罐,通过外在的方法,有助于把湿气寒气排出来。但绝大部分手法偏重于清,人容易虚弱,所以清后要用补法如艾灸,湿气会去的更彻底。5想美容,先祛湿脸色萎黄、淡黄也是因为湿气太重。健脾去湿是退黄的美容大法。艾灸三阴交、中脘、足三里、肚脐,也可以起到美容去黄的作用。6素食者如何去湿有些吃素的朋友喜食菌类(香菇、蘑菇、黑木耳),长此以往,会导致寒气湿气重,可多吃偏温性的食物如孜然、肉桂、花椒、小茴香、生姜以化湿,多吃五谷杂粮。吃素如果不科学,也会得囊肿、肿瘤等。生机饮食和果汁疗法对改变酸性体质有很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从冰箱里拿出来后要温一下,去掉湿气;果汁里加生姜或干姜粉,去除水果的寒气,可以长期服用,早上喝效果更好。四、祛湿小方法1、每个人每月喝3—5剂通阳汤。2、每周喝1—2次五指毛桃汤。3、.外出时,备一些加味藿香正气丸(芳香化湿)。 舌苔白、湿气重,就吃一包。4、.揉腹法: 每次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五至十分钟,早起、睡前各做一次。5、.艾灸足三里、三阴交、肚脐、中脘。6、.药浴排湿: 泽正的药浴养生方和泡脚养生方是吴医生与师父和在药浴方面有丰富经验的父亲讨论后配制的,适合大部分人群。皮肤病、湿疹、荨麻疹、脚气、灰指甲者,加2支藿香正气水;皮肤病严重者加苦参、夜交藤、黄精各30克,煮水泡浴。附:1.近期流行性感冒的对治方法外湿包括暑湿、寒湿、湿温等。近期流行性感冒大多为湿温引起,表现为头痛,恶寒,面色淡黄,身重,胃口不好,舌苔白,发烧不退、午后加重。可用通阳汤与加味霍香正气丸加减,药浴方加2支藿香正气水煮水泡脚。2.下乳小方:五指毛桃加赤小豆、木瓜、无花果煲汤。补充:穴位祛湿法 在春天这个季节,本身体质偏弱偏湿的人是很容易受到湿邪的侵袭,应该加强祛湿的工作。除此之外,肥胖者也是湿症的高发人群,祛湿也是要对症治疗的,并非每个人都需要祛湿。那么,我们身体上有哪些穴位通过按摩可以有效祛湿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的时候,湿气就很容易趁虚而入,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说,我们在初春既要做好保暖抗燥的工作,又要防止外界阴冷的刺激和寒气的入侵,同时,也要注重祛湿健脾,将身体里面的湿邪驱走,让脾胃顺利的运转起来。
一般来说,如果身体内有“湿”会引起食欲不振、腹满腹胀、精神萎靡、嗜睡、易怒、烦躁等状态,四肢也会感觉到比较沉重,出现这种情况,那么代表我们要开始祛湿了。
穴位祛湿法中脘穴祛湿中脘穴为腑之会所,脾胃互为表里,同为后天生化之本,共同协作以化体内水湿,因此,按摩中脘穴可以有效的温中散寒、健脾祛湿、和胃理气。对于缓解伏天暑湿造成的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腹痛、便秘等症状有些非常好的效果。
丰隆穴祛湿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胃失调、水湿停滞、聚而成痰,都可以通过按摩丰隆穴来解决,丰隆穴具有祛湿的作用,配合足三里长期按摩就可以有效的清除浊湿。
血海穴祛湿血海穴是属于足太阴脾经,是治疗血症的重要穴位,血海穴可以养血活血、健脾化湿、祛风止痒,是防治疾病的重要穴位,每天按摩血海穴一分钟,祛湿的效果是非常不错的。
儿童白癜风治疗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twwaa.com/zflfl/3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