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中国神经系统线粒体病的诊治指南

线粒体病是指由于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DNA,mtDNA)或核DNA缺陷引起线粒体呼吸链氧化磷酸化功能障碍为特点的一组遗传性疾病,不包括其他因素导致的继发性线粒体功能障碍性疾病。成年人mtDNA突变率为1/,而线粒体病核基因突变率为2.9/10万。线粒体病的临床表现涉及人体许多系统,单独或重叠出现脑病、听神经病、视神经病、心肌病、糖尿病、肾病、肝病、血液病、胃肠肌病、骨骼肌病及周围神经病等。本指南重点阐述神经系统线粒体病的诊断治疗策略。

临床表现和分型

一、线粒体脑病

1.Leigh综合征:母系或常染色体遗传,多见于婴幼儿,偶尔出现在青少年以及成年人。精神和运动发育延迟、运动功能倒退或肢体无力以及癫痫发作是最常见症状,部分患者出现眼球活动障碍、共济失调、视力下降和听力丧失,随疾病发展出现呼吸节律异常或呼吸衰竭。此病可以重叠其他类型线粒体病的表现。一般在发病后数年死亡,个别患者呈良性病程。

2.Alpem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在出生后数月或2岁内发病。表现为进行性发展的脑病,出现运动和智力发育倒退、难治性肌阵挛或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发作和共济失调。伴随肝脏功能障碍,严重者出现致死性肝性脑病,多数患者在11岁前死亡。

3.脊髓小脑共济失调伴癫痫发作综合征(MSCAPS):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在儿童和青少年起病。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癫痫发作和智力发育倒退,部分患者伴随肌张力障碍。

二、线粒体脑肌病

1.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及卒中样发作(MELAS):母系遗传,男女比例为1.44:1,发病多数在2~31岁之间,极少在40岁以后。反复卒中样发作出现在所有患者,存在多种类型的癫痫发作、智能发育迟滞或痴呆、头痛、皮质盲、多毛、呕吐和发热是最常见症状,部分患者伴随四肢疲乏无力、听力下降和身材矮小等。少数患者伴糖尿病、心肌病、肾病、视网膜病、胃肠病表现,可以重叠Leigh综合征。在发病后10~15年死亡。

2.肌阵挛性癫痫伴破碎红纤维(MERRF):母系遗传,多见于儿童,表现为肌阵挛、全面性癫痫发作、肌无力、共济失调、耳聋、智力低下、视力下降,偶尔伴发多发性对称性脂肪瘤。可以叠加MELAS。

3.Keams-Sayre综合征(KSS):母系遗传,20岁前发病。先出现持续性眼外肌瘫痪,而后出现视网膜色素变性导致的视力下降以及心脏传导阻滞导致的心慌胸闷症状,部分患者存在肢体无力、小脑性共济失调、神经性耳聋以及智能减退。易于因心脏病而猝死。

4.线粒体神经胃肠脑肌病(MNGIE):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年龄多在青少年期。多先出现胃肠神经病,表现为腹泻、便秘或周期性的假性肠梗阻或胃瘫,导致消瘦或恶病质。伴随或随后出现眼外肌瘫痪,表现为眼睑下垂和眼球活动障碍。常存在周围神经病和感音神经性耳聋。

三、线粒体神经病

1.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HON):母系遗传,发病年龄5~55岁。85%的患者为男性,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双侧视力同时或先后出现减退,体检发现中央视野丧失,周边视力保存,瞳孑L对光反射保存,伴色觉障碍。个别患者合并心脏传导阻滞、痉挛性截瘫或肌张力障碍,也易于合并多发性硬化。

2.神经源性肌萎缩-共济失调一色素视网膜病变综合征(NARP):母系遗传,儿童到成年发病,出现四肢远端感觉障碍、肢体无力和腱反射消失以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视网膜色素变性导致夜间视力下降。还可以伴随痴呆、癫痫发作、肌张力障碍和感音神经性耳聋。

3.感觉性共济失调神经病伴随眼外肌瘫痪(SANDO):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般成年发病,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症状,伴随构音障碍或吞咽困难以及眼外肌瘫痪,部分患者出现四肢无力。

四、线粒体肌病

1.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CPEO):母系或常染色体遗传,多在青少年期缓慢发病,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眼睑下垂和眼球活动障碍。其中隐性遗传性DNAγ-聚合酶相关性眼外肌瘫痪以眼外肌慢性进行性发展的无力为主,发病数年后出现其他表现。显性遗传性DNAγ-聚合酶关性眼外肌瘫痪出现全身无力,伴随听力下降、轴索性神经病、共济失调、抑郁、帕金森病、性腺功能低下和白内障。

2.线粒体肢带型肌病(MLGM):母系遗传,多在儿童或青少年发病,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肌无力、运动不耐受及肌痛,休息后好转,可以伴随其他系统受累表现。

五、线粒体病的家族史特点

常染色体遗传的线粒体病,其家族内可以出现类似发病者。母系遗传的线粒体病,其家族内的发病者在临床表现上具有非常大的差异,可以出现听神经病、糖尿病、肝病、心脏病等单器官病。

辅助检查

因线粒体病的类型以及鉴别诊断的需要而做必要的选择。

一、生化检查

在累及骨骼肌的患者查肌酸激酶,一般轻度升高。伴肾脏受累查尿常规,可以发现蛋白尿。伴糖尿病可以发现血糖升高。伴肝脏损害可以发现转氨酶升高。多数患者出现血乳酸升高。乳酸丙酮酸最小运动量试验,对筛选患者有很高特异度,但敏感度较差。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2l可以作为线粒体病筛查的敏感标志物,但不能用于预测特定疾病的发展以及预后,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亚单位的活性测定采取新鲜组织标本或培养的患者细胞,出现下降或缺失为异常,但仅出现在部分线粒体病亚型。

二、电生理检查

伴肌无力患者进行肌电图检查,出现肌源性损害提示存在肌肉病,出现神经源性损害提示伴周围神经损害。伴随周围神经病的患者可以进行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可以发现运动或感觉神经的动作电位波幅下降,提示存在轴索性神经病变。视觉和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可以发现视神经或听神经损害。线粒体脑病的患者可以发现脑电图弥漫性或灶性异常,或癫痫样放电。CPEO一般3~5年复查1次心电图,KSS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各种类型的传导阻滞等异常改变。

三、影像学检查

用于伴脑病的患者。MELAS的头MRI显示卒中样发作期在颞、顶、枕叶的大脑皮质以及皮质下白质出现长T2信号,病灶可以动态变化,可有局部脑萎缩。CT可见双侧基底节钙化。Leigh综合征的头MRI显示双侧基底节、中脑导水管周围、四脑室底部对称长T2信号,少数患者存在脑白质弥漫性异常。KSS的头MRI多表现为脑萎缩,皮质下白质以及丘脑、基底节和脑于的长T2信号。MNGIE的头MRI显示脑白质营养不良改变,Alpers综合征的头MRI多表现为脑萎缩以及皮质下白质长T2信号,以顶叶和枕叶为主。MRS可见乳酸峰。

对伴随心脏损害的患者应当常规进行心肌MRI检查,可以发现亚临床的心肌病改变。

四、病理检查

主要用于伴肌肉损害的疾病类型,一般取肢体近端肌肉标本进行冰冻切片的组织学和酶组织化学染色。

五、基因检查

mtDNA突变率在不同组织存在巨大差异,需要依据线粒体病的类型选择不同组织标本进行检

查。检测到的突变需要结合临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以及既往报道确定是否为致病突变,没有典型临床表现特点的mtDNA致病突变,可以确定为mtDNA突变携带者。

诊断和鉴别诊断

线粒体病具有神经系统易于受累以及多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依据临床表现以及常规的MRI或电生理改变,可以考虑到线粒体病的可能性。而后进行线粒体病生物标志物测定、线粒体基因和呼吸链复合体功能检查,如果发现的异常具有致病性,而非老化或继发性改变,即可确定诊断并进行分型。有些伴肌肉损害的患者需要通过肌肉活检加以证实(图1,表1)。

鉴别诊断因线粒体病不同类型而异。

1.线粒体脑病:

2.线粒体脑肌病:

3.线粒体神经病

4.线粒体肌病

治疗和管理

一、饮食治疗

应当保持充足的饮食以维持能量代谢的平衡和稳定,避免饥饿、饮酒、高脂肪低糖饮食。在MELAS发作期需要生酮饮食。

二、运动疗法

有氧耐力锻炼可以提高线粒体肌病患者的肌力以及降低线粒体基因的突变比例,对线粒体肌病有利。

三、慎重使用的药物

这些药物包括:(1)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和齐多夫定等;(2)干扰素类药物;(3)心血管药物:利多卡因、卡维地洛、奎尼丁、异丙肾上腺素、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玛多明;(4)抗肿瘤药物:异环磷酰胺、卡铂;(5)大剂量长时间糖皮质激素;(6)抗生素:利福平、氨基糖甙抗生素、氯霉素、阿霉素、四环素;(7)他汀类药物;(8)双胍类降糖药物;(9)抗癫痫药物:鲁米娜、苯妥英、卡马西平、奥卡西平、乙琥胺、唑泥沙胺、加巴喷丁、氨己烯酸、丙戊酸钠、苯巴比妥。患者可以接受全身麻醉。要保持电解质稳定,避免代谢紊乱及酸中毒。术前禁食期间应静脉点滴含糖液以避免出现分解代谢增强,加重线粒体功能障碍。

四、针对线粒体功能障碍碍的药物治疗(表2)

1.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类

2.补充代谢辅酶类

五、症状性治疗

1.癫痫的治疗:与其他病因导致的癫痫的治疗基本一致。

2.心脏病治疗:行心脏起搏器治疗。

3.手术治疗:线粒体病患者上睑下垂以及斜视症状,多数患者需行2次或3次手术以获得长期效果。环咽喉肌失迟缓导致KSS出现吞咽困难者,切除部分肌肉后可改善。线粒体耳聋患者佩戴助听器无效时可植入耳蜗。线粒体心肌病患者经过评估后可以进行心脏移植。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中国神经系统线粒体病的诊治指南》()编写]

(本指南刊登于《中华神经科杂志》年第12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1.11









































北京专治男性白癜风的医院
哪个医院看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waa.com/zflfl/41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