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家族性胃肠道间质瘤发病率较低,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发病机制与散发型胃肠道间质瘤相似,多由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等基因突变引起,并且不同基因型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其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诊断和患者胚系突变的检测,手术切除为其主要治疗方式,伊马替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该类患者中大部分基因型也有一定疗效。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起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具有恶性或潜在恶性。目前认为,GIST的发病与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receptorα,PDGFRA)等基因突变密切相关。大部分GIST为散发病例,少数患者可有家族史。为提高对家族性GIST这一罕见疾病的了解与重视,现就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等作一综述。
一、流行病学
GIST的年发病率约为1/10万,占全部消化道肿瘤的1%~3%。GIST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可发生于任意年龄段,但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中位发病年龄为65岁。家族性GIST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据统计,其发病率不到GIST总病例数的5%,而中位发病年龄(40~50岁)远低于散发病例。
二、发病机制与基因学特征
一般认为GIST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Cajal细胞(insterstitialcellofcajal,ICC),大多数(75%~80%)存在原癌基因c-kit突变,以11号外显子最常见(约占60%),其次为9号外显子(10%~15%),13、17号外显子较少见(2%);突变方式有缺失、点突变、重复、插入等。其发生机制可能为ICC中c-kit基因突变导致酪氨酸激酶持续活化,从而引起细胞增殖、分化失控,形成肿瘤。部分无c-kit基因突变的GIST患者(约占10%)存在PDGFRA基因突变,主要发生于18号外显子,12、14号外显子较少见。其发生机制可能为PDGFRA与相应配体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PDGF)结合后可使酪氨酸残基磷酸化,从而调节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凋亡,当其发生突变时,有可能使上述通路失控而形成肿瘤。大多数家族性GIST存在c-kit胚系突变,而最常见的亦为11号外显子,其次为8、13、17号等外显子。而PDGFRA基因突变则多发生于12、14、18号外显子。由于c-kit与PDGFRA基因均位于人常染色体4-q12-13且二者相邻,故一般认为同一患者体内不可能同时存在上述2种突变,而这2种突变均未发生者称为野生型GIST。有研究指出,野生型GIST中可能存在琥珀酸脱氢酶复合体亚基(succinatedehydrogenase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waa.com/zfltz/10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