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十分特殊,这是因为小儿解剖结构与生理结构和成人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麻醉医师必须完全了解这些差异才能够在麻醉中做到有的放矢,保障患儿围术期安全。
作者:高卫锋
单位:医院
基本信息
患儿,10个月,10kg,主诉:前囟门突起,不能坐立伴颈部向右侧歪斜半个月。术前诊断:颅内占位。拟行手术:全麻下行颅内肿瘤切除术。专科检查:患儿精神状态差,嗜睡,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应灵敏,可见大脑囟门处有一突起,直径约5cm,脑膜刺激征检查结果显示阴性,四肢肌力正常。心电图提示大致正常,心脏彩超提示心内解剖结构及心肌回声未见异常,左室射血分数(EF)63%。胸片提示正常。头颅MR示:右额顶部巨大占位,大小约9.9cm×8.2cm×8.2cm,脑中线受压向左偏移,幕上脑室梗阻性脑积水,伴间质性脑水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及凝血功能均正常,血红蛋白(Hb)g/L,红细胞比容(HCT)40.2%。术前准备重点:全麻诱导用药,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进行动脉压监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注意术中保温。
术前告知患者家属手术风险极大。
手术过程8:00患者入室,进行心电监护,心率(HR)bmp,血压(BP)83/50mmHg,血氧饱和度(SpO2)96%。8:10麻醉开始,吸入七氟烷麻醉,静脉推注舒芬太尼10μg、罗库溴铵10mg,全麻诱导插管,左侧股动脉穿刺置管,右颈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BP81/52mmHg,HRbmp,SpO%,使用加温毯加温。8:40切皮,患儿采取“左侧卧位”,吸入3%七氟烷维持麻醉,肺泡最低有效浓度(MAC)为1.5。9:30查第一次血气分析:Hb9.5g/L,提示血红蛋白偏低。
10:30为患儿输血1U。11:00因患儿循环不稳定,泵注去甲肾上腺素0.03μg/(kg·min)维持血压。11:30肿瘤取出后,患儿血压骤降至30/15mmHg,心率降低,遂紧急加大液体输入量,静脉推注去甲肾上腺素4μg,持续泵注0.1μg/(kg·min)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同时急查血气分析。
第二次血气分析结果提示患儿存在代谢性酸中毒,遂静脉推注碳酸氢钠40ml,半小时后患儿循环稳定,以去甲肾上腺素0.02μg/(kg·min)持续泵注至手术结束,带管送ICU。术后访视:患儿在ICU第二天拔管,生命体征平稳,第四天转入神经外科,两周后出院。
思考与总结患儿血压骤降,可能有如下原因。
(1)患儿10kg,术前4h禁食,手术开始3h后,液体损失量共计ml,而补液与补血共ml,存在容量不足的情况。
(2)颅内压降低会导致平均动脉压降低,并增加去氧肾上腺素的使用量。
(3)当出现代谢性酸中毒时,血管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尤其是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表现最为明显,由于血管扩张,血容量不断扩大,回心血量减少,同时酸中毒还会影响心肌收缩力,导致血压下降。
如何进行小儿麻醉管理01
呼吸管理
呼吸机工作参数调节:潮气量10~15ml/kg,分钟通气量~ml/kg,吸气峰压12~20cmH2O,不超过30cmH2O,呼吸频率20~25bmp,呼吸比1:1.5(新生儿可设置为1:1),使用压力控制(体重15kg以上患儿可使用容量控制)。
02
循环管理
新生儿不能通过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只能通过增快心率来增加心排血量。麻醉期间心率减慢的原因可能包括低氧血症、迷走神经刺激或心肌抑制。
儿童各年龄段心率正常值
儿童各年龄段血压正常值
03
容量管理
小儿手术麻醉期间损失的是细胞外液,手术中应输注平衡液。新生儿输注平衡液速度为每分钟5~10滴,或使用微量泵,泵注速度为8~10ml/min。婴儿输注平衡液速度为每分钟15~20滴,幼儿输注平衡液速度为每分钟20~30滴,儿童输注平衡液速度为每分钟30~40滴。术中输液总量包括液体的生理维持量、术前禁食损失量、手术与麻醉丢失量。
小儿液体生理维持量
术中输血首先要估计患儿血容量,一般早产儿的血容量为95ml/kg,新生儿的血容量为85ml/kg,2岁以内儿童的血容量为75ml/kg,三岁以上儿童的血容量为70ml/kg。择期手术要求患儿Hbg/L(新生儿Hbg/L),贫血患儿应在纠正贫血(输注4ml/kg的浓缩红细胞可增加Hb约5g/L)后进行手术。
患儿最大允许出血量(MABL)=估计血容量×(HCT-30)/HCT
对于3个月以内的婴幼儿,其血细胞比容应保持在35%以上。若患儿失血量MABL,每失血1ml则需用3ml乳酸林格氏液或失血量的胶体液补偿,若患儿失血量大于MABL,可输注浓缩红细胞或全血。对预计存在大出血可能的手术,手术开始即可输血(必要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血小板)。
04
体温管理
新生儿体温调节机制发育不完全,体温下降时容易出现麻醉程度加深的情况,将引起呼吸循环抑制,苏醒延迟,因此术中应注意保温。
低体温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包括维持环境温度大于21℃,覆盖保温毯,采取液体加温,使用紧闭或半紧闭麻醉循环回路,减少蒸发,使用人工鼻或雾化器。
来源:甘肃省麻醉质控大讲堂病例讨论第三讲
撰写:刘家甫
编校:仇俊鑫
戳“阅读原文”一起来充电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twwaa.com/zfltz/10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