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瘤,作为一种良性的肿瘤形态,常见于皮下组织,呈现为两个或更多的孤立性肿块,这些肿块位于皮肤与肌肉之间,随时间缓慢增大,但表皮颜色保持正常,触感柔软,无红肿或疼痛感,通常不伴随疼痛或不适。脂肪瘤可以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成年人更为常见。
在临床上,手术切除是治疗脂肪瘤的主要方法。
然而,考虑到脂肪瘤可能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并且大小各异,手术切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术后复发的可能性较高。所以也有很多患者想寻求中医的办法来解决,在中医理论中,脂肪瘤被归类为“痰核”,同时也可以视为肉瘤或结节等病理现象。
百病生,始于皮毛,皮肤为防御外邪的第一道门户,素体虚弱,腠理开,内因或恣食辛辣厚味,或脾胃功能失调,湿热火毒内生,胶着难解,影响气血运行,引起局部气血凝滞,营卫不和,外感邪气常夹风湿为病,风、寒、暑、湿、燥均能化热生火,湿热合而致病,导致病情反复。
中医认为皮下脂肪瘤的病因为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或恣食肥甘厚味,滋生湿热;或情志不遂,肝气乘脾,脾失健运酿生痰浊,痰瘀互结,蕴结于皮下。其标在痰饮,本在脾胃。
《金匮要略》说:“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这就说明,皮下脂肪瘤的病机在于“痰”。痰饮日久,困脾生热,久病入络,耗气伤阴,气阴两伤,无力推动气血运行,血行不畅形成瘀血,瘀血日久,痰热瘀交织互结为肿为瘤。
吴谦在《医宗金鉴》论述结核病因时也指出:“结核即同果核形,皮里膜外结凝成,或由风火气郁致,或因怒火湿痰生。”简言之,湿火生,瘤发之。
皮下脂肪瘤本为皮里膜外硬结,成因是由于湿火生则为肿为瘤,聚湿聚热挟瘀而成。湿热证的出现则易导致皮下脂肪瘤这一疾病的发生。
当归拈痛汤,出自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所著《医学启源》,原文述治“湿热为病,肢节烦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痛,下注于胫,肿痛不可忍”,后其弟子李东垣在《兰室秘藏》收录,命名“拈痛汤”。
该方既往多数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等疾病的治疗,这类疾病多是湿热致病,治疗效果很好。
也可以用于治疗湿热所致的皮下脂肪瘤。当归拈痛汤的方药组成共15味:
剩余53%未读最低0.32元/天订阅作者,解锁全文转载请注明:http://www.twwaa.com/zldff/13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