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壮不壮脾胃说了算

“五体”是中医学对皮、肉、筋、骨、脉的合称。中医五体理论中所言之“肉”,包括现代所称的肌肉、脂肪和皮下组织。古时物资不充,人们多以肉丰体胖为贵。现今物质生活多较富裕,营养过剩已成通病,人们又多以苗条骨感为美。如何对待“肉”,且看中医说法。

肉是人体的“护城墙”

肌肉居皮下,附着于骨骼关节。肌肉的纹理间隙称为“腠”,亦名“肌腠”。中医学通过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将肌肉与肌肉之间的凹陷称为“溪谷”。溪谷为人体气血津液汇聚之处,也是各个经络穴位所在之处,故《黄帝内经》说,“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大气”,并有“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之谓。

《黄帝内经》有“肉为墙”之说,意为肉起着屏障和支撑作用,可保护内在脏器。以“墙”喻肉,可谓形象。当有外部强力作用时,肉可起到缓冲保护作用。再则,作为肌肤间隙的腠理,既是人体气液流布的通道,又是外邪入侵人体的门户,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的告诫。

机体正常运动,需肌肉、筋膜和骨节的协同作用。其中肌肉正常收缩弛张,始能运动自如。若肌肉因故而过于软弱或挛急,则势必导致运动无力或运动受阻,甚则出现四肢萎废不用或拘挛强直。由此而论,肌肉瘦削或肉丰体胖之人,在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的今天,想必无人以此为荣。

适度运动可增强脾胃功能

中医藏象学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均来源于脾胃对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故脾被称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而肌肉的濡养,主要取决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故有“脾主肌肉”之说。

近年来,有关“脾主肌肉”的实验研究方面,多利用“脾气虚证”动物模型,从肌肉能量贮存、肌肉能量生成及肌肉能量代谢等有关的环节入手,探讨脾与肌肉的关系,取得了一些较有说服力的成果。大抵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面肌抽搐、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小儿麻痹后遗症、慢性肌肤溃疡等用健脾益气为主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的临床报道颇为常见。

适度地活动四肢肌肉,有促进脾胃受纳、运化的作用。若过度安逸,缺少必要的肌肉运动,则脾胃功能容易呆滞不振,可见纳呆乏味、脘腹胀满、形体虚胖等症。如今许多青年尤其是白领,整日与电视、电脑为伴,缺乏肢体活动,以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因此,在工作之余注意适当运动,以增进脾胃受纳运化功能,使后天之本旺盛,气血生化有源。

肉病之因,五脏失调

中医认为,引起肌肉病变的病因病机,可分虚实两端。偏于邪实者,可由痰淤等所致;偏于正虚者,多由脾胃虚弱、肝肾阴亏所致。

痰湿和淤血,多为脏腑经络功能失常及气血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痰湿与淤血互结,阻滞肌肉络脉而罹病。如情志抑郁,气机不利,气不行则血滞为淤,津聚为痰。气滞痰淤结于颈前乃为肉瘿(类似甲状腺腺瘤),结于乳房则成乳癖(类似小叶增生等良性乳腺疾病),发于他处即为肉瘤(类似皮下脂肪瘤)。

肌肉瘦削,甚则萎弱不用,除脾失健运或湿热蕴脾之外,也有属于肝肾阴亏的,其病因病机大多责之于先天不足,亦有因后天失养所致。

前者多见于幼年或青少年时期,于发病之初,往往先见于下肢萎弱无力,走路时呈“鸭步”状,缓慢地发展为卧床不起,渐至上肢及全身肌无力,临床可见到一个家族中几个同胞同罹此病。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霍金,即患有肌肉逐渐萎缩和无力为主要特征表现的“渐冻人症”。

肌肉痿废属肝肾阴亏型者,多见老年人,因久病、重病或年迈致使肝肾之阴久虚不复,肌肉筋脉无以滋养,肌肉瘦弱,形体羸虚,因此而成。

(秋葵)









































北京白癜风医院专家
北京去哪家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waa.com/zldff/48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