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赏析文体特征中微型小说学5

2.选材精粹

微型小说的篇幅精短首先制约了它的选材。矿石有贫矿和富矿之分,作为小说创作的题材也有质量高低的区别。根据文学创作的题材原理,小说作者在掌握的小说写作题材时一般有这么几种类型:

(1)真实性和虚假性混杂的题材;

(2)具有完全真实性的题材;

(3)真实性程度更高达到了典型性的题材;

(4)典型性程度达到更完美形态的精粹的典型题材。

毫无疑问,第一类题材不能进入小说创作,第二、第三、第四类题材则可以进入一般长中短篇小说创作领域。然而,在艺术时空的限制下,只有第四类题材比较适宜进入微型小说的艺术描写中。这样,我们在小说创作中看到了这样的情景:有一些精彩、生动的真实描写可以放进一般的长中短篇小说中,而如果放进微型小说里则立刻显出了它的水份和轻薄。微型小说选择的题材不能仅仅要求真实和典型,而是要求达到更高级形态的精粹的典型题材。微型小说正是靠着这样精粹的选材,来容纳它的丰富审美信息,在特定的艺术时空中形成它对读者的“速率刺激”。这种精粹的典型题材体现在下列两个方面:

事件的聚焦点

微型小说在精短的篇幅里不可能叙述多个复杂事件。刘一东曾指出:微型小说只能叙述由“一个具体事件”构成的情节(《论微型小说情节的审美特征和审美功能》,《微型小说艺术初探》第页,河南人民出版社年版),然而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指出:并不是所有的“一个具体事件”都能成为微型小说的描写题材。只有那种包孕着这个具体事件的前因后果,又汇集着、凝聚着许多生活内容的事件,才是微型小说选择表现的“单一事件”。物理学上凸镜的特征,是把生活中许多分散的光线凝聚在一个点上,而产生巨大的热能。微型小说选择的事件应该是这样的成为生活聚焦点的事件。

我们来赏析一篇获—年度全国优秀小小说作品奖的佳作《走出沙漠》(沈宏,《小小说百家代表作》第页,王保民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年版)。这篇作品给我们叙述了一个风俗民情考察队,在沙漠里迷失了方向后,怎样战胜自然、战胜自我的故事。作品精选的生活片断是考察队走出沙漠前的最后一个半天的事件。在这个半天里,整个考察队要和干渴作生死搏斗;而叙述主人公“我”除此以外还要为保持那壶“水”的真象而和其他濒临于绝望的队员们对恃。对于整个考察队所有的队员来说,这半天是他们在艰苦的考察工作中与自然、与死亡作斗争的高潮,它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了考察队员那种与恶劣的大自然,与骇人的死亡作拼搏的工作情景及生存状态。可以说,这个半天的高潮事件是凝聚了考察队员们整个生活和工作的一个点。他们最后靠着一只装满黄沙的水壶战胜自然和死亡。然而,这壶“水”却是一直没有出场的肇教授精心设置的。当死亡来临时,肇教授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整个考察队怎样摆脱困境,走出沙漠。他凭着自己对工作对人生的丰富经验和个人机智、聪慧的才能,安排了这个挽救整个考察队员生命的计谋。因此,肇教授虽然没有在作品中出场,但我们从他精心设计的这一壶“水”中,却看到了他高尚的献身精神,看到了的伟大人格和超常智慧。可以说,这一壶水是凝聚肇教授整个一生和整个性格的一个点。一个装满黄沙的水壶能够挽救一支考察队的生命,这个细节给我们的启示是意味深长的。在其他四个考察队员看来,这一壶黄沙是一壶赖以战胜沙漠、争取生命的水,正是他们还存在着这种希望和信念,他们才能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骇人的死亡做最后的竭尽全力的搏斗。从读者的欣赏角度看,他们实际上是靠着一种希望,一种信念来战胜沙漠,战胜死亡的。人在困境和死亡面前,最可怕的倒不是力量对比的悬殊,而是在于面临死亡的困境时丧失了人的希望和信念,这才是人类真正的悲剧。可见,在这一壶“水”的细节上还概括了一种人类普遍的人生体验和悲剧精神,我们可以从这里联想到更普遍、更深刻的人生哲理内涵。因此,这篇作品的选材是单纯的,但它把许多人的生活和命运做了一种“聚焦”,从这一个半天的生活片断和这一壶水的物品细节上,我们看到了它包孕了整个考察队的生活和工作,触摸到了一个光彩的伟大的人格,体味到一种人类共同的人生体验。这样的题材才可以称作是真正的微型小说的“精粹的典型题材”。别林斯基在《智慧的痛苦》一文中曾指出:“性格的艺术刻划就在于:如果诗人给你描写出来他的生活的特定瞬间,你就能讲述在这瞬间以前和以后他的整个生活”。微型小说选择“事件的聚焦点”就应该达到别林斯基要求的这种境界。作品写的是一个生活片断,但从这个片断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件事的过去,也可以看到这件事的未来。这种汇聚着丰富生活内涵的“一个具体事件”才能成为微型小说的典型题材。艺术内涵不够凝重的生活片断和生活侧面,如果写进微型小说中,那么可以断定,这个微型小说题材因品质、质量不高而无法形成它的“速率刺激”。

人物的闪光点

微型小说作为小说的一个品种,它与其他精短文体(如杂文、小品文等)的区别就在于它不能离开人物刻划。江曾培指出:“考察一篇微型作品是否属于微型小说,‘第一目标’就是看它有没有把焦点对准人,有没有把人当作写作的中心。依据这一‘目标’与标杆,‘以人划线’,一般是可以分清微型小说与其他微型作品的不同的。”(《微型小说是一种独立文体》,《写作》年第8期)。然而在微型小说精短的艺术篇幅里如何刻划好一个人物形象,这却有着它不同一般小说的独特要求。

在微型小说里选择表现人物的材料同样要进行严格的挑选。一方面,微型小说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写出人物众多的性格侧面和性格元素;另一方面,微型小说也不可能选择众多的材料来表现人物的这一个性格元素。因此,在人物描写上,微型小说的精粹选材应该体现为:选择表现人物的一二个精彩的细节去展示人物的一个突出的性格元素。从这一二个细节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物的一个性格元素和一个性格侧面,从这一个性格元素和性格侧面里,我们又可以联想到人物的整个一生和整个性格整体特征。所以,微型小说突出描写的性格元素应该是人物性格中的一个闪光点,能否抓住人物性格中的这个闪光点,用一二个精粹的材料去展现这个闪光点,常常是衡量一篇微型小说创作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

我们来看李延国的《雾》(《那团云雾》第10页,王保民编著,广西人民出版社年)。一个叫周小波的战士在战场上被地雷炸掉了下巴,“腿上、腰部、胸部、左臂都缠着绷带”,他的生命已经到最后的时刻了,这时,师政委和组织干事赶到他的病床前,将授予他“滚雷英雄”的决定告诉这位即将远行的农民的儿子。可是,临终前的周小波却用右手写下了15个字:“我不是滚雷英雄,我是被石头绊倒的。”他讲出了事件的真相,他的英雄可能从此当不成了,他生前唯一的请求——让得了医院看病也可能无法实现,可是我们每一位读者都被他一生中的这种不掺半点杂质的“真”而震动了。他尽管从此当不成英雄,但我们仍觉得他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的一生没有留下一句假话,他的一生都是真实的。这篇作品用了一个事件的高潮片断,突出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中这个闪光点——无私的高尚的“真诚”。从这一个闪光点我们想象出了这个英雄平时的一切言行。

陈洁的《写作教授》(《小小说选刊》年第l期)。写的是另一种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作品刻划人物用了四个细节:(l)可逸先生上课总要用头二十分钟来痛骂一篇他看不起的文章,有次骂到激动之处,他竟掏出了一双臭袜子来擦鼻子;(2)可逸先生对学生的作文严格到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3)可逸先生待客总是亲自下厨煮一碗面条,并打上两个鸡蛋,恭恭敬敬地请客人吃;(4)可逸先生下澡堂穿错了儿子的一只鞋,被保卫人员扣住了,而他却说出了“就差那么两码,穿在脚上还不一样”的令人啼笑皆非的话来。这四个细节,凸现了可逸先生性格中最突出、最闪光的一点——迂。他迂得可爱,迂得认真,迂得可笑。但我们从他的迂中却感受到可逸先生整个的一生和整个的为人,体味出造成他这种迂的性格的时代和生活的背景。一个“迂”写活了一个人。

因此,微型小说写人必须要抓住人物性格中的一个闪光点,并用若干个精彩生动的细节来表现这个性格闪光点。这种突出人物一个性格元素的写法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对人物所有的性格侧面和性格元素做一番认真的思索,要善于抓住人物性格中的闪光点,才能在短小的艺术篇幅里写活人物。孙钊说:“作者在占有的生活素材中,敏锐、准确地采撷到人物的光点,把这光点放在作品构图的中心,让一切作品的因素围绕这个点,从这个点辐射出去,又从各处向这个光点完成。”(《论超短篇艺术》,《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江曾培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年版)。孙钊的这个分析,强调的也是抓住人物性格的闪光点,并通过这个点来完成微型小说的人物刻划。这个人物性格的闪光点,是体现人物性格的所有材料中最精粹的闪光点,也是微型小说刻划人物的最精粹的典型题材。

3.构思精巧

微型小说篇幅的精短相当深刻地影响了它的构思方式。篇幅的精短使得微型小说在给读者提供的信息量方面无法同长中短篇小说竞争。因此它只有在努力提高信息质量,并讲究信息的艺术传达形式才能形成它的“速率刺激”。严格地挑选精粹的题材,这是从作品内容方面提高信息质;而讲究精巧的艺术构思,则是从艺术传达形式方面来提高信息质。这就是微型小说比任何一种体制的小说都要更加讲究构思的缘故。蒋子龙说“微型小说的创作,更像一种智力竞赛。”这是相当中肯的见解。微型小说的创作实际上就是通过艺术构思来考验一个作家的才华和文思。构思越是精巧,那么微型小说越能体现它独特的情节趣味和艺术魅力。

微型小说的精巧构思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体现:

精致巧妙的情节设置

微型小说的选材特点决定了微型小说的情节只是由“一个具体事件”构成的单一情节。单一情节比起由两个以上的事件构成的复杂情节来说,它先天就缺乏一种曲折和波澜的艺术机制。然而微型小说的艺术魅力恰恰就在于它偏偏要在这单一的情节中追求一种丰富和变化。微型小说的情节构思有一条这样的规律:越是在单一中表现出了丰富和曲折,那么它的速率刺激就越强烈。这样,微型小说的构思内容体现在情节上,就是一个如何设置一个精致巧妙的情节,微型小说创作的“智力竞赛”,实际上就是看谁能巧妙地制造“既出意外,又在情理”的情节效果。

美国小说理论家罗伯特·奥佛斯特曾把“意外结局”和“立意新奇”、“结构完整”并列,当作微型小说的三大要素之一。我国微型小说理论界曾对这个“意外结局”讨论得颇为热烈。有人认为,“意外结局”是微型小说的情节模式,它是“加强小小说力度的一种手段”。(奚跃华《突变·吃惊》,《小小说选刊》年策4期)。有人认为,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局不是微型小说的最佳结尾,相反只有超越这种情节模式,微型小说才有发展。也有人认为,微型小说结尾不要限死了,有的题材适合“出人意外”,就用,有的不适合,就不用。”(荆声《小小说艺术》,《小小说选刊》年第1期)。怎样看待和把握罗伯特的这条理论概括?我们认为罗伯特的这种理论总结有它一定范围的理论涵盖面,它对情节式微型小说有较强的适应性。对情节式的微型小说来说,它单一的情节很难形成艺术的变化和波澜,它只有在情节的结局上做文章,通过情节尾部的“意外结局”构成微型小说开头与结尾的强烈反差,体现微型小说的精巧构思,形成对读者瞬间的“速率刺激”。这就是以“意外结局”为内涵的欧·亨利式结尾能够成为微型小说学里的专门名词和国际流行术语的原因。然而,我们更重要的是要看到这种理论概括的背后隐藏的艺术规律。这就是我们如何通过这种“意外结局”来实现微型小说在情节上的精巧构思。

有的微型小说是通过设置情节的反转和曲转来制造意外结局的。譬如,许行的《掌刀》(《小说报》年第14期)。写一个老护士在长期的实践中学到了真本领,当“陈一刀”在手术中突然发病,她能接过手术刀顺利地把手术做下去;她还能接替儿子做了复杂的皮下脂肪瘤切除术;作品连续用了三个细节单元一次次强化描写了金护士在实际工作中学到的真本领。在作品的结尾,院领导却以金护士没有文凭,让她下了手术台,提前退休了。人物的命运结局与作品前半部分一步步渲染的真才实学构成了一个有落差的陡转。抓住人物或事件的一个元素,向上做一种延伸发展和不断的渲染,最后突然来一个陡转,形成作品情节开头与结尾的巨大反差,由此实现了作品的意外结局。

有的微型小说是通过机智、巧妙地运用误会和巧合的手法来制造作品的意外结局。譬如敖夜的作品《窗》(《小说选刊》年第11期),设置了一个这样的情节:“我”把临街的窗户擦亮后,发现一个漂亮的姑娘从窗前走过,并对“我”很了惬意地看了一眼,而且从此以后几乎每天都要重演这一幕。“我”以为这是爱神降临了,于是在朋友的鼓励下,“我”对那个漂亮女郎主动出击,谁知那个漂亮女郎对“我”的大胆招呼莫名其妙,“我”问:“那你常对窗里看什么?”漂亮女郎说:“看自己”!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主人公“我”以为漂亮女郎在窗外的神态是对他有意,殊不知漂亮女郎实际上是把窗玻璃当作镜子来照自己的倩影。当男女主人公发生误会,故事情节出现了一个撩拨人心的悬念,而一旦消释这个悬念,读者才惊奇地发现悬念和谜底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许多的微型小说的构思就是通过这种出乎意料的误会或巧合来创造一个有意外结局的精致情节。

无论是反转还是曲转,也无论是误会还是巧合,它们的目的都是一个,即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来设置、提炼一个精彩的微型小说情节,实现微型小说的意外结局。追求微型小说绝不同于一般长中短篇的独特的情节趣味,用微型小说作家白小易的话说,是“连世界闻名的长篇巨作也难提供的韵律和情趣”。这就是微型小说在情节上的特点和规律,它要通过精巧的构思来提炼精致的情节并以此来同长中短篇小说那宏大瑰丽的情节展开艺术上的竞争。

深刻新奇的主题表现

罗伯特阐述的微型小说第一条要素是“立意新奇”,这个概括符合微型小说创作实践。微型小说“速率刺激”的实现在相当的程度上是依靠了它深刻有力的主题。由于微型小说篇幅的精短,它在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与人们深层心理时,有着相当大的灵活性。当它以其机巧灵活的艺术形式负载起新奇深刻的立意时,它对生活本质的那种深刻的穿透力便豁然显现了。然而,要想在精短的篇幅里体现出对生活深刻的穿透力,仍然离不开微型小说的精巧构思。只有构思巧妙,主题才容易出新、出奇。

我们看到有不少的微型小说佳作是通过两个生活片断的巧妙对接来揭示出深刻的生活本质。欧·亨利的作品《我们走过的这一条路》就有前后两个生活片断:(l)一个强盗在火车上行凶抢劫,在逃跑途中,又残忍地杀死了自己的同伙,于是他获得了一大笔钱财,变成了资本家。(2)一个银行老板在经济大萧条的时候,把老朋友逼得破了产,于是他本人由此变为更富有的银行老板。欧·亨利在构思中,把这两个生活片断通过男主人公的一个梦巧妙地对接后便揭示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深刻主题:抢劫成功的强盗变成银行老板,而银行老板的行为又和强盗抢劫没有两样。欧·亨利的这个精巧构思,把这互不相关的两个生活片断联接成为一个艺术有机体,传达出“强盗就是资本家,资本家就是强盗”的深刻、新奇的立意。

我们也看到有些微型小说精品是通过作品开头与结尾的精彩对比来揭示深刻的生活本质。在美国作家詹姆斯·瑟伯的作品《花园里的独角兽》(《中外名家微型小说大展》第页,上海文艺出版社年版)里,妻子开头把丈夫看做是精神病人,她打电话叫来了警察和精神病医生,没料到,她的丈夫和警察、精神病医生一起,却反而把她当作精神病人捆了起来。在日本作家星新一的作品《一个女人和二个男人》(《中外微型爱情小说》,山东文艺出版社年版)里,开头那个年轻美貌的姑娘对来求婚的两个小伙子说:“你们各自办个企业,谁成功了我就嫁给谁”;到了结尾,两个小伙子成功后却约定再竞赛一次,谁失败了谁去娶她。这个年轻美貌的姑娘由原来商定要嫁给一个竞赛中的取胜者变为嫁给一个竞赛中的失败者,人物的命运发生了度的大转折。这个开头与结尾的精彩对比,使我们领悟到了日本现代生活的某些本质,这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关系的侵蚀下人性的逐步异化。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形成了作品对比强烈的艺术反差,在这种强烈的艺术反差中,那种新奇、机智的立意,使读者心领神会。

巧妙对接也好,精彩对比也好,这都是微型小说作者的精巧构思所致。微型小说许多新奇、精深的立意往往立足于这种精巧的艺术构思中,想得巧,想得绝,那么,微型小说的立意就新,就奇。“微型小说是一种智力竞赛”的涵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微型小说的篇幅是短小的,但任何的短小并不等于艺术品。短小精致的东西只有经过精巧的构思,设置出精致巧妙的情节和开掘出新奇精深的立意,短小简练才会变成精致巧美,这才是真正的微型小说。那些山水盆景、树桩盆景只有咫尺大的艺术空间,但是通过盆景制作者的精巧构思,使它们在这咫尺宽的空间里凝结了大千世界的风姿和美景,才变成为真正的艺术珍品。微型小说比任何一种小说文体都更加讲究艺术构思,更加讲究情节的精妙和立意的新奇,以至构成这种文体的一个特征和规律,道理正在这里。

回复“01”阅读往期作品。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中国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waa.com/zldff/54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