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部分内容为每日考点分享,再阅读之后可退回主界面回复“T”,则有与此内容相对应的真题可以做哦~~,若有任何建议请回复,谢谢
肿瘤
本节热门考点
1.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本质上是一种基因病。
2.肿瘤的异型性指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因分化程度不同,与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3.肿瘤的扩散是肿瘤导致机体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直接蔓延、淋巴管转移、血管转移和种植性转移。良恶性肿瘤的主要区别是是否发生转移。
4.癌与肉瘤的区别。①组织来源:前者为上皮组织,后者为间叶组织;②发病人群:前者成年人多见,后者青少年多见;③组织学特点:前者实质间质分界清楚,后者实质与间质分界不清;④转移:前者多经淋巴道转移,后者多经血道转移。
一、肿瘤的概述
(一)概念
肿瘤是各种致瘤因素的长期作用,使机体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二)组织结构
分为实质与间质两个组成成分。
1.实质
也是肿瘤细胞,是肿瘤的主要成分,是肿瘤分类和命名的根据。
2.间质
由纤维结缔组织及血管组成。不同种类的肿瘤,间质的量可不同。
二、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一)肿瘤的异型性
1.概念
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异型性。
2.肿瘤的异型性
反映了肿瘤组织成熟的程度。
(1)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恶性肿瘤组织结构异型性明显,瘤细胞排列紊乱,失去正常的结构和层次,丧失了极性。
(2)细胞的特异性。①瘤细胞的多形性:大小、形态不一致,一般体积大,可见瘤巨细胞。②核的多形性: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染色质颗粒分布不均。核分裂象多见,可不对称。③胞质的改变:嗜碱性。
(二)肿瘤的生长
1.生长速度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而恶性肿瘤生长较快。
2.生长方式
膨胀性生长(常见良性)、浸润性生长(恶性)、外生性生长(良性肿瘤基底部无浸润,恶性肿瘤则伴基底浸润)。
(三)肿瘤的扩散和转移
扩散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特征。
1.直接蔓延
瘤细胞由原发部位侵入邻近组织和器官继续生长。
2.转移
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血管、淋巴管或体腔,在远处器官内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转移是恶性肿瘤所特有的。
(1)淋巴道转移:
是上皮源性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方式。
(2)血道转移:
这是肉瘤最常见的转移方式。血道转移最常见的是肺,其次是肝。
(3)种植性转移:
种植性转移常伴有浆膜腔血性积液,最常见于腹腔器官的恶性肿瘤;如胃的印戒细胞癌侵及浆膜后种植在双侧卵巢,形成的转移性肿瘤称Krukenberg瘤。
(四)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见表3-7。
表3-7良恶性肿瘤的区别区别点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大体形态
边界清楚,常有完整包膜,切面色泽、质地与源发组织相似
边界不清楚,无包膜,偶有假包膜,切面色泽、质地与来源组织不同
组织分化程度
分化好,异型性小,与原有组织的形态相似
分化不好,异型性大,与原有组织的形态差别大
核分裂象
无或稀少,不见病理核分裂象
多见,并可见病理核分裂象
生长速度
缓慢
较快
生长方式
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前者常有包膜形成,与周围组织一般分界清楚,故通常可推动包膜形成
围组织一般分界清楚,故通常可推动包膜形成浸润性或外生性生长,前者无包膜,一般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通常不能推动,后者常伴有浸润性生长
继发改变
很少发生坏死、出血
常发生出血、坏死、溃疡等
转移
不转移
常有转移
复发
手术切除后很少复发
手术切除等治疗后较多复发
对机体影响
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作用。如发生在重要器官也可引起严重后果
较大,除压迫、阻塞外,还可以破坏原发处和转移处的组织,引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甚至造成恶病质
(五)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良性肿瘤,对机体影响小,主要表现局部压迫和阻塞症状;恶性肿瘤,对机体影响大,死亡率高。
三、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一)肿瘤的命名原则
1.良性肿瘤的命名一般称瘤,命名方式为:部位+组织来源+“瘤”字。
2.恶性肿瘤的命名
(1)癌:
上皮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称癌,如膀胱移行细胞癌、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等。
(2)肉瘤:
间叶组织(纤维组织、脂肪、肌肉、骨、软骨等)来源的恶性肿瘤称肉瘤,如背部脂肪肉瘤、股骨骨肉瘤等。
(3)其他特殊命名的肿瘤:
①在肿瘤前冠以“恶性”二字,如恶性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②以母细胞瘤命名,如神经母细胞瘤。③以人名命名,如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淋巴瘤),尤因瘤(Ewing瘤)。④含三个胚层的肿瘤,如畸胎瘤。⑤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命名,如骨巨细胞瘤。
(二)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和原位癌的概念
1.癌前病变
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能的良性病变,长期不治疗,有的可转变为癌。
(1)黏膜白色病变:
常发生在口腔、子宫颈及外阴等处,有的可转变为鳞状细胞癌。
(2)乳腺增生性纤维囊变:
乳腺导管和腺泡上皮细胞增生伴导管囊性扩张。
(3)结肠、直肠的多发性腺瘤性息肉。
(4)皮肤慢性溃疡:
长期、经久不愈的小腿皮肤溃疡,有可能变为鳞状细胞癌。
(5)子宫颈糜烂。
(6)慢性胃溃疡。
2.非典型增生
(1)概念:
非典型性增生指上皮细胞异乎常态的增生,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大浓染,核质比例增大,核分裂增多但多呈正常核分裂象,细胞排列较乱,极向消失。常见于皮肤或黏膜的被覆上皮及腺体上皮。
(2)分级:
根据异型性程度和累及范围分为轻、中、重三级。
①轻度和中度非典型增生:
累及上皮层下部的1/3~2/3处,病因消除后可恢复正常。
②重度非典型增生:
累及上皮2/3以上尚未达到全层且很难逆转,常转变为癌。
3.上皮内瘤变
用来描述上皮从非典型增生到原位癌这一连续的过程,将轻度非典型增生称为上皮内瘤变I级,中度非典型增生称为上皮内瘤变Ⅱ级,重度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称为上皮内瘤变Ⅲ级。
4.原位癌的概念
原位癌指癌变仅限于上皮层内,常累及上皮全层,但基底膜完整,未侵破基底膜。如子宫颈、食管及乳腺小叶原位癌等。原位癌不转移,肉眼无变化。
(三)癌与肉瘤的区别
见表3-8。
表3-8癌与肉瘤的区别区别
癌
肉瘤
组织来源
上皮组织
间叶组织
发病率
较常见,约为肉瘤的9倍,多见于40岁以上成年人
较少见,大多见于青少年
部位
皮肤,黏膜,内脏多见
四肢躯干多见
大体特点
质较硬、色灰白、较干燥
质软、色灰红、湿润、鱼肉状
组织学特点
多形成癌巢,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纤维组织常有增生
肉瘤细胞多弥漫分布,实质与间质分界不清,间质内血管丰富,纤维组织少
网状纤维
癌细胞间多无网状纤维
肉瘤细胞间多有网状纤维
免疫组化
表达上皮标记如CK、EMA
表达间叶组织标记如vimentin
转移
多经淋巴道转移
多经血道转移
(四)常见肿瘤类型
1.上皮组织良性肿瘤
(1)乳头状瘤:
见于鳞状上皮、尿路上皮等被覆部分。
(2)腺瘤:
是腺上皮的良性肿瘤,多呈结节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
2.上皮组织恶性肿瘤
(1)鳞状细胞癌(鳞癌):
常发生在皮肤、口腔、子宫颈、食管、喉、阴茎等处,常形成溃疡。
(2)腺癌:
胃肠、胆囊、子宫体等处多见。癌细胞异型性明显,常呈不规则的多层排列。
①囊腺癌:
腺癌伴有大量乳头的称乳头状腺癌。
②黏液癌:
腺癌中含多量黏液及印戒细胞者。
③实性癌:
癌巢为实体性的低分化腺癌无腺腔结构。
④硬癌:
癌巢少而间质纤维组织多者。
⑤髓样癌:
癌巢较大、较多而间质纤维组织少,质软者。
3.间叶组织良性肿瘤
良性间叶组织肿瘤常见,包括脂肪瘤、血管瘤、淋巴管瘤、平滑肌瘤、软骨瘤。
4.间叶组织恶性肿瘤
恶性间叶组织肿瘤称为肉瘤,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包括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血管肉瘤、纤维肉瘤、骨肉瘤、软骨肉瘤。
5.其他类型肿瘤
(1)黑色素瘤:
是一种能产生黑色素的高度恶性肿瘤。最常发生的部位是足底部、外阴及肛门,黏膜及内脏也可发生。大多由交界痣恶变而来。
(2)恶性淋巴瘤:
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
①霍奇金淋巴瘤:
主要发生部位在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包括R-S细胞、霍奇金细胞、陷窝细胞、多形性细胞。
②非霍奇金淋巴瘤:
分为B细胞、T细胞和组织细胞型三大类及不同的亚型,其中B细胞淋巴瘤最多见;伯基特淋巴瘤:是来源于B淋巴细胞的一种高度恶性的淋巴瘤;蕈样霉菌病:是原发于皮肤的T细胞淋巴瘤。
(3)畸胎瘤:
卵巢和睾丸是发生此瘤最常见的部位。
四、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一)肿瘤发生的分析生物学基础
1.癌基因
细胞癌基因或原癌基因,如ras、myc、c-erb、B-2等。
2.抑癌基因
是指在细胞繁殖中起负调节作用的基因,其丢失或灭活时,可促进细胞的肿瘤性转化,如p53基因和Rb基因。
(二)常见的化学、物理和生物性致癌因素
1.化学性致癌因素
多环芳烃、芳香胺类与氨基偶氮染料、黄曲毒素、烷化剂与酰化剂(环磷酰胺、氮芥)、金属镍、铬、镉等元素。
2.物理性致癌因素
电辐射(白血病)、热辐射。
3.生物性致癌因素
RNA致瘤病毒、DNA致瘤病毒。
(三)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
遗传、宿主对肿瘤的反映、内分泌因素、性别、年龄及种族等。
看完后请记得答题……~~~~~
儿童白癜风能治愈吗儿童白癜风如何治疗转载请注明:http://www.twwaa.com/zldyz/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