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疾病上

01、乳房结构有哪些?

乳房主要由腺体、导管、脂肪组织和纤维组织等构成。其内部结构有如一棵倒着生长的小树,位于胸前的第2~6肋骨之间,内缘近胸骨旁,外缘达腋前线。乳房腺体由15~20个腺叶组成,每一腺叶分成若干个腺小叶,每一腺小叶又由10~个腺泡组成。这些腺泡紧密地排列在小乳管周围,腺泡的开口与小乳管相连。多个小乳管汇集成小叶间乳管,多个小叶间乳管再进一步汇集成一根整个腺叶的乳腺导管,又名输乳管。输乳管共15~20根,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汇集于乳晕,开口于乳头,称为输乳孔。输乳管在乳头处较为狭窄,继之膨大为壶腹,称为输乳管窦,有储存乳汁的作用。

02、乳房的主要生理作用有哪些?

乳房是哺乳动物特有的器官,一般成对生长,两侧对称。乳房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哺乳。

(2)第二性征:乳房是女性第二性征的重要标志。这正是因为每一位女性都希望能够拥有完整而漂亮的乳房,以展示自己女性的魅力。因此,可以说,乳房是女性形体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参与性活动:在性活动中,乳房是女性除生殖器以外最敏感的器官。

03、月经期乳房有哪些变化?

成年妇女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及卵巢产生的激素的作用下,乳腺的形态和结构随月经周期发生周期性变化。乳腺是雌性激素的靶器官,在月经周期的前半期,受卵泡刺激素的影响,卵泡逐渐成熟,雌激素的水平逐渐升高,乳腺出现增殖样的变化,表现为乳腺导管伸展,上皮增生,腺泡变大,腺管管腔扩大,管周组织水肿,血管增多,组织充血。排卵以后,孕激素水平升高,同时,催乳素也增加。到月经来潮前3~4天,小叶内导管上皮细胞肥大,叶间和末梢导管内分泌物亦增多。因此,月经前可有乳房不适感,发胀,乳房变大,紧张而坚实,甚至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触痛,且有块状物触及。月经来潮后,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迅速降低,雌激素对乳腺的刺激减弱,乳腺出现了复旧的变化,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分泌减少,细胞萎缩、脱落,水肿消退,乳腺小叶及腺泡的体积缩小。这时,乳房变小变软,疼痛和触痛消失,块物也缩小或消失。数日后,随着下一个月经周期的开始,乳腺又进入了增殖期的变化。月经周期的无数次重复,使乳腺总是处于这种增殖与复旧、再增殖再复旧的周期性变化之中。

04、乳头溢液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1.溢液是真性还是假性?真性溢液是指液体从乳腺导管内流出。假性溢液常见于乳头凹陷者,由于乳头表皮脱落细胞积存于凹陷处,引起少量形似液性豆渣样的渗出,时常有臭味。一旦拉出凹陷乳头,保持局部清洁,“溢液”即会消失。或者乳头表浅糜烂或因乳腺导管瘘继发感染而引起的乳头部的炎性渗液。我们这里所说的乳头溢液一般是指真性乳头溢液。

2.溢液是双侧还是单侧?一般来讲,如果为双侧乳头溢液,则可能是生理性或全身性病变,如新生儿刚出生时,从母体血中带来的雌激素水平较高,在出生后的1~2周内可以有少量的乳汁分泌;妇女进入更年期,由于内分泌紊乱会使部分妇女分泌少量乳汁。以上都属生理情况,不是病态。但双侧乳头溢液也可以是病理的,如一种叫闭经—溢乳综合征的病,是由于垂体微腺瘤引起,除溢乳外还伴有闭经、头痛、视野变窄,血中催乳素升高等。脑部CT检查可确诊。另一种双乳头溢液见于少许乳腺增生的病人。成年人由于下丘脑垂体病变导致的溢乳—闭经综合征等。如果为单侧乳头溢液,则可能是病理性改变,并多为局部病变,如乳腺导管良性病变及乳腺癌等。

3.溢液是单孔还是多孔?乳头有15~25个乳管的开口。出现溢液时要观察液体从哪一个或几个开口溢出。单孔溢液多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见于某一支导管的病变如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内乳头状瘤等。多孔溢液可能是生理性的、药物性的、全身良性疾病或乳腺增生症,生理性多见于病变范围较大者,如乳腺导管扩张综合征、乳腺增生病等。

4.溢液是自行外溢还是挤压后溢出的?前者多为病理性的,乳癌病人约有13%有自发性溢液史。良性或生理性溢液以挤压后溢液多见。如果溢液为自行溢出,则通常说明导管内积存的液体较多,并仍在不断分泌,以范围较大的病理性溢液可能性大;如果溢液为挤压而出,则说明导管内积存的液体较少,而挤压某部位后溢液常可提示该部位可能为病变所在。

5.溢液的性状?仔细观察、辨识乳头溢液的性状,对于寻找溢液的原因意义重大。乳房不同的疾病,其溢液时的性状也不一致。如:

(1)乳汁样:多为生理性,如断奶后或流产后的近期,不是癌症的表现。乳汁样溢液常表现为非哺乳期双侧多孔自行溢出,其色泽和性状犹如脱脂乳汁,多为下丘脑功能紊乱,血中催乳素水平异常升高引起。

(2)脓性溢液:常发为单侧,自行溢出或挤压而出,多呈绿色或乳黄色,浓稠,脓样,可带血液,多见于炎性乳房疾病,如乳腺导管扩张综合征。

(3)淡黄色溢液:最常见的一种溢液,浆液性溢液常为挤压而出,少数亦可为自行溢出,经常将衣服染湿,可发为单侧或双侧,溢液呈稀薄透明,微黄色或综褐色或呈黏稠状。几乎见于各种乳腺疾病,以乳腺增生症为多见。多为良性乳腺病引起,如乳腺增生病、乳腺导管扩张综合征及导管内乳头状瘤等,少数浆液性溢液可因乳腺癌或导管内乳头状瘤引起,也有一部分为乳腺癌。因此,这是需要提高警惕的。

(4)血性溢液:可为鲜红色、咖啡色、淡黄色、褐色等不同的颜色,常发为单侧,自行溢出或挤压而出。此种溢液是危险的信号,应高度警惕,其中50%~75%为导管内乳头状瘤,15%的乳腺癌。如血性溢液发生于绝经后,则75%是乳癌。由于恶性病变更易引起血性溢液,故临床对于血性溢液患者更应警惕恶性病变的可能。

(5)清水性溢液:无色透明,偶有黏性,溢出后不留痕迹。这种溢液可能是乳腺癌的信号,应进一步检查。水样溢液常为单侧发病,溢液呈稀薄无色如清水样,常因肿瘤而引起,有学者指出,约有50%左右的水样溢液可能为癌。

总之,乳头溢液是一个重要的乳房症状,其中10%~15%可能是乳癌。医院就诊,做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B超检查、钼靶照片也有相当的准确率。选择性病变导管造影检查是乳头溢液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对有乳头溢液的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大的价值,随着乳管导管镜技术的不断成熟,乳头溢液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了更好的方法。

05、乳房大小不对称怎么办?

女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内分泌的影响,除生殖器官逐渐开始发育外,在性激素的作用下,乳腺也会开始发育。脂肪也会逐渐均匀地分布在胸部、臀部,显现出少女的身材。这种现象就是医学上所说的“第二性征”。

通常情况下,女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乳腺在发育过程中,可能一侧略早,也可能双侧同时发育,这都是正常的,不必紧张。在生理发育过程中慢慢就会均匀了。

从医学的角度讲,乳房发育不对称的原因可以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个方面。

1.生理性原因?青春发育期少女的两侧乳房一大一小,通常是因为乳房中一种叫“乳芽”的物质对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敏感性强弱不同造成的。敏感性较强的一侧乳芽先发育,生长较快就会显得比较丰满一些;敏感性较差的一侧乳芽因为发育迟缓,生长比较慢就会看起来比较小一些。还有一种原因是肢体的不对称性活动会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比如,长期进行一侧上肢或胸肌的运动,就会造成单侧乳房发育得比较快一些。另外,习惯性睡眠姿势,长期偏于一侧睡也会出现乳房发育不对称现象。还有比较容易忽视的一点是女孩子在乳房发育日臻成熟时,如果不用文胸支持乳房,也会使乳腺负担不均匀。因为乳房没有肌肉组织,只有腺组织和脂肪,支撑它们的是结缔组织。这种结缔组织像一张绷紧的纤维网,起着支撑的作用。但是,它和肌肉组织不同,没有弹性。因此,少女如果在乳房发育过程中没有适时地穿戴文胸,也可能出现乳房发育不均匀的现象。

2.病理性原因?先天性的一侧乳房不发育、后天性的一侧乳房损伤、一侧乳房的外伤或炎症,或者一侧乳房有肿瘤或其他病变时,也会出现两侧乳房发能不对称的现象。一般来讲,青春期的女性胸部大小不均匀属于正常现象,只要没有肿块、或者是疼痛的现象都不需要太过担忧。但是,如果已经过了青春期而乳房还是发育不匀称,医院检查诊断一下。

06、乳头凹陷要注意什么问题?

乳头凹陷是女性的常见病。引起乳头凹陷最为常见的原因有如下几种:①衣着过于紧束。特别是女性在乳房发育期内衣过紧,很容易导致乳头凹陷。②乳罩使用不当。乳罩过小、过紧,使用过早,都会引起乳头凹陷。③乳头凹陷与遗传也有一定关系,临床观察母亲及其母亲一代人中、姥姥有乳头凹陷史者,下一代罹患乳头凹陷的可能比正常人要高。

乳头凹陷是有办法纠正和治疗的,但关键在于预防乳头凹陷应从少女时期抓起。凡是母亲、姨妈等直系亲属中的女性有乳头凹陷者,应作为预防的重点对象。防止乳头凹陷要注意的问题:①少女要根据乳房的大小配戴尺寸合适的乳罩,保证乳头能够良好发育。可以将乳罩的前端相当于乳头的对应部位开一个洞,戴上乳罩后恰好能将内陷的乳头挤出来。贴身内衣应穿棉制品,并经常换洗。应当选用不太紧的、留有乳头空间的文胸,避免乳头受压。②防止挤压。内衣、乳罩适当,不可过紧,对于乳房较大的少女,更应注意乳房的宽松。对于有俯卧习惯的少女,则要及时纠正,防止乳头遭受挤压,以免加重乳头凹陷的程度。③呵护乳头。罹患乳头内陷的产妇分娩后,应特别关照乳头的保健和卫生。乳头有轻度凹陷者,适当增加婴儿的吸吮次数,同时注重保护乳头,注意哺乳后清洗,谨防感染。一旦发生乳头红肿,医院诊治,防止形成乳腺炎。

07、为什么月经前会有乳房胀痛不适?

经前觉得乳房胀痛,有时还能摸到痛感的硬结,这是因为乳房的腺体与子宫内膜一样,也会随着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出现经前增生期和经后复原期的变化。经前增生期是月经来潮前7~10天,此时由于雌激素及孕激素浓度增高,抗利尿激素功能亢进,醛固酮分泌增多,使乳腺管扩张,上皮细胞增生肥大,乳腺管周围基质水肿而引起压近症状,出现疼痛。同时,乳腺幼稚纤维增加,淋巴细胞浸润,乳房增大,雌激素导致乳房的乳管增生,孕激素则导致乳腺小叶生长。这些变化造成妇女乳房肿胀、疼痛等现象。经期复原期是指月经来潮后,体内的雌激素、孕激素及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乳管变小,上皮细胞萎缩,乳腺幼稚纤维减少,乳房胀痛的症状也就随之消失。可以这样说,自觉乳房胀痛,那就提醒你,月经即将“光临”了,有人将月经来潮之前比喻为“涨潮”、乳房会胀痛,月经之后是“退潮”,乳房胀痛随之减轻或消失,这很恰当。因此,月经来前乳房胀痛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月经前乳房胀痛时间明显提早,或者程度加剧影响正常生活,或者伴有乳房肿块,医院进一步诊断治疗。

08、乳房自查适宜在月经周期的什么时间进行?

一般认为,在月经来潮的第十天左右是检查乳房的最佳时机。因为此时雌激素对乳腺的影响最小,乳腺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乳腺的病变或异常最易被发现。对于绝经期以后的女性,由于已不再有月经,故可选择自己和医生都方便的时间来就诊即可。

09、什么是乳腺增生病?

乳腺增生病是妇女最普通、最常见的乳腺疾病,实际上它并非炎症,也不属于肿瘤,是一种良性疾病。此病的发生主要与女性内分泌功能紊乱,特别是卵巢功能失调有关,导致乳腺组织中腺体的末端乳管和腺泡以及周期的纤维组织增生,并伴有淋巴细胞浸润所致。关于乳腺增生病的命名,由于国内外许多学者根据本病的病变特征及病理变化采用了不同的病名,所以其命名颇为混乱,如慢性纤维囊性乳腺病、乳腺良性上皮增生病、乳腺小叶增生症、乳痛症、乳腺腺病、乳腺结构不良症等等。以上这些病名反映了本病病理变化的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但其基本病理变化均为乳腺上皮细胞数目不正常及非生理性增加。为了避免这种命名上的混乱,使本病名称趋于一致,年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将其定名为“乳腺增生病”。其主要临床特征为乳房肿块和乳房疼痛,一般常于月经前期加重,行经后减轻。乳腺增生病的诊断应以乳腺肿块为依据,肿块形态主要是片状为多。与其他乳腺疾病的肿块是有差别的。乳腺增生的肿块具有多种形态,有些肿块的厚薄不均、边界不清、大小不等、质地硬韧、活动度好、主体感差;有些肿块的片块表面呈颗粒状,大小颗粒连接成锥形或菱形片块;有20%的肿块呈结节状,边界清楚、质地较硬、活动度欠佳,此病症比较严重,应严密观察或进行活检。乳腺增生症大多数局限于乳房的某一个部位,多在乳腺组织比较集中的乳房外上象限。但是也有双乳弥漫性增生,不同形态的肿块遍布全乳,质地不均、大小不等,多伴有乳腺增大、饱满及下垂等症状。乳腺增生病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有报道认为,在城市妇女中,发病率达到70%~80%。乳腺增生病可发生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的女性,但以30~50岁的中青年妇女最为常见。由于乳腺增生病重的一小部分以后有发展成为乳腺癌的可能性,所以该部分患者更应加强定期的乳房保健检查。

10、乳腺增生病需要治疗吗?

一般来讲,当乳腺增生病症状较轻,仅有轻度经前乳房胀痛,乳房内散在细小的颗粒样结节,其病情不影响工作与生活时,可用乳罩托起乳房以缓解乳房胀痛,不必服用任何药物,平时注意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和情绪的调整,慎用含性激素类的保健品,同时对其进行临床观察即可。若无明显变化,可每半年至一年到专科医生处检查一次。当症状较严重而影响工作或生活时,则应分别情况予以不同的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中医中药治疗,如中药内治、外治、针灸、磁疗文胸配调理膜等;西药治疗,如口服抑制雌激素类药物及其他对症治疗药物;手术治疗,如乳房肿块切除术活检等。

乳腺增生病疗效标准:

(1)临床治愈:肿块消失、乳痛消失、停药后3个月不复发。

(2)显效:肿块最大直径缩小1/2以上,乳痛消失。

(3)有效:①肿块最大直径缩小不足1/2,乳痛减轻;②肿块缩小1/2以上,乳痛不减轻。

(4)无效:①肿块不缩小,或反而增大变硬者;②单纯乳痛缓解,而肿块不缩小。

在进行疗效统计时,一般统计其总有效率及总显效率。其中,前者含有效、显效及治愈率;后者是指显效及治愈率。

11、乳腺癌发病率愈来愈高了吗?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其发病率几乎在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据国际抗癌协会公布的统计资料表明,每年全世界约有万人被诊断为乳腺癌,而有约50万人死于该病。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较,尚属于乳腺癌低发地区,但近20年来,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京、津、沪等大城市,乳腺癌已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之前,严重危害广大妇女的健康。尤其引人注意的统计是:50岁以下年龄组人群的发病率增加最为明显。

有意义的统计数字表明:尽管近年来全世界大多数地区的乳腺癌发病率逐年增高,但是乳腺癌的死亡率却并未相应显著升高。说明,在普及乳腺癌的防治教育和宣传、乳腺癌的早期普查、以及乳腺癌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人类是可以逐步战胜乳腺癌对女性健康威胁的。

12、男性也会得乳腺癌吗?

会的。乳腺癌发生于男性非常罕见,占乳腺癌病例的1%左右,占男性恶性肿瘤病例数的0.1%。从理论上说,乳腺癌的发生是由于乳房细胞内出现恶性肿瘤组织。男性也具备乳腺组织,所以同样也可能导致乳癌。只是由于生理结构的差异,妇女性罹患乳癌的几率远远大于男性。

虽然男性和女性乳癌之间具有很多相似点,但两性之间还是存在重要差异。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乳房的大小。由于男性的乳房组织小得多,当他们的乳房出现小的异物时,更容易被觉察到;但另一方面,由于男性的乳房组织太小,肿瘤也无需太长时间就能够扩散到乳房的皮肤和肌肉组织。而癌细胞的扩散速度,是影响确诊后治疗状况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男性发现在乳房内长了肿块时,应及时找医生诊治,以免延误了诊断,造成不良后果。

13、儿童也会得乳腺癌吗?

人在儿童期的乳房处于尚未发育状态。女性只是到了青春期后,体内雌性激素水平才不断增高,伴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乳房腺体组织才开始发育。因此人在儿童期患乳腺癌是非常罕见的。

有些儿童的乳房出现硬结或者肿块,常常是受到发育期内分泌紊乱、某些内分泌器官发生肿物或类雌激素样药物等因素的影响。例如:有些新生儿出生后可以发现乳房有硬结,是由于胎儿在子宫内接受了母亲雌激素的影响,一般在出生1~2周后,随着体内残存雌激素代谢消失,可以自行消退。

儿童期乳腺发育和儿童期乳腺炎时会出现乳房肿块,一般常伴有发热、疼痛、局部红肿等表现,较容易区别。只有在乳晕区触及边界不清、质地较硬的肿块时,才考虑儿童乳腺癌的可能,医院就诊。

14、良性乳腺病将来会发展成乳腺癌吗?

良性乳腺病包括乳腺囊性增生病、乳腺纤维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乳头管腺瘤、错构瘤、脂肪瘤、腺瘤等。

乳腺囊性增生病是因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的良性病变,一是体内女性激素代谢障碍,尤其是雌、孕激素比例失调,使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二是部分乳腺实质成分中女性激素受体的质和量异常,使乳房各部分的增生程度参差不齐。绝大多数乳腺增生并不是癌前病变,仅有极少数病例可以演变成肿瘤性增生。

乳腺纤维腺瘤一般极少发生恶变。其纤维成分可恶变为肉瘤,腺上皮成分可恶变成癌。纤维腺瘤的腺上皮成分癌变率较低,文献报道为:0.%~0.12%,但这种恶变的危险性为累积性增加。如有以下几点应考虑存在纤维腺瘤的癌变可能:①40岁以上的患者;②肿块突然增大;③有乳腺癌易感因素或肿瘤家族史。

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一种良性病变,对于是否发生癌变的问题看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已为多数人所认同。即大导管内单个的乳头状瘤是很少恶变的,因为单发的导管内乳状瘤分化很好,它的来源是独立的,与乳头状瘤无关,无恶变倾向;而发生在乳腺终末导管的多发性乳头状瘤,细胞增生活跃,易发生恶变,故认为属癌前病变。如果手术时未将病变所在的导管系统完全切除,残留的乳头状瘤组织,即可复发或恶变。因此,患有乳腺良性疾病的患者,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调整内分泌功能,治疗良性乳腺病,大部分可以治愈,很少有发展成乳腺癌者,因此不必顾虑重重。如果思想负担沉重,会加重内分泌的紊乱,反而给治疗增加了不必要的困难。值得注意的是,患有不典型性乳腺增生、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以及乳房大囊肿等乳房疾病时,应高度警惕其恶变的可能,因为这些病变被学术界公认具有较高的恶变率。

15、什么是乳腺癌的高危人群?

乳腺癌“高危人群”,即具有以下几种情况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则应视为“高危人群”,即月经初潮早、绝经迟;35岁以上未育或35岁以上生育第一胎;母系(母亲、姐妹、女儿、外祖母等)乳癌家族史;良性乳腺病史;对侧乳房乳癌史等。

16、高危人群应注意什么?

如果您属于高危人群,您应每半年至一年到专科医生处进行一次常规性的乳腺检查;如果您年龄在45岁以上,则应每年行双侧乳房钼靶X线摄片一次,每1个月进行一次乳腺自我检查。如果患有良性乳腺病,如乳腺增生病、乳腺纤维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等,应积极治疗,如内服或外用药物治疗等,当保守治疗无效、高度怀疑恶变时,可行肿物切除或预防性乳腺切除术。如果您平日乳房无不适感,特别是已绝经多年者,突然出现乳房不适,一侧乳房增大,乳头抬高,乳头及乳晕部位瘙痒、皮疹、乳头血性或浆液性溢液,乳房疼痛、作胀,乳房肿块,一侧腋窝部或肩背部、上臀等部位酸痛不适等,应引起高度重视,立即到专科医生处进行必要的检查、治疗。

17、什么叫乳痛症?

严格地讲,乳痛症不是一个诊断名词。也有学者以为乳痛症是乳腺增生病的早期表现,由于内分泌激素的失衡,乳腺组织在月经周期中发生增生过度而复旧不全,乳腺充血水肿而引起疼痛感。临床可见到一些这样的患者,她们前来就诊时,主要以乳房疼痛为主诉,经医生检查,乳房内触不到具体的肿块,或只有轻度腺体增厚感,我们将其称为乳痛症。乳痛症常可见于未婚或已婚未育的青年女性,只表现为月经前乳房胀痛,月经后乳痛缓解,无乳房肿块。因此,有学者认为,乳痛症属女性的生理改变,是乳房作为卵巢内分泌激素的靶器官,随月经周期中激素的变化而发生的生理反应,不需特殊治疗,随着其结婚、妊娠、哺乳等一系列生理环境的变化,乳痛症常可在几年内自行缓解。如果这种情况一直得不到纠正,乳腺组织的增生加重,若干年后则形成肿块,发展成为乳腺增生病。乳痛症可不服药,仅予临床观察即可。如果乳痛较重,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则可对症治疗,或同乳腺增生病的治疗。

由于本病患者多为20几岁的青年女性,而这个年龄段的女性患乳腺癌者极少,所以患有乳痛症者大可不必紧张;如果临床无肿块触及,可以不做那些辅助检查,包括钼靶X线摄片。

18、什么是乳腺纤维腺瘤?

乳腺纤维腺瘤可发生于青春期后的任何年龄的女性,但以18~25岁的青年女性多见。病理上是指发生于乳腺小叶内纤维组织和腺上皮的混合性瘤,是乳房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本病的发生与内分泌激素失调有关,如雌激素相对或绝对升高可引起本病。临床上以无痛性乳房肿块为主要症状,很少伴有乳房疼痛及乳头溢液者。至于乳腺纤维腺瘤是否会发生恶变,一般认为,有少数病例可发生纤维成分的肉瘤变,而极少有发生上皮成分的癌变者。

乳腺纤维腺瘤中医称之为“乳核”。以往也曾称其为“乳癖”,所以在许多中医书中见到的“乳癖”,有一部分指的是乳腺增生病,还有一部分则指的是乳腺纤维腺瘤。为了避免两者命名上的混乱,现已将其规范为“乳核”的范畴。中医认为,乳核是由于肝气郁结或血瘀痰凝所致。《外科大在》指出,乳中结核“如梅如李,虽患日浅,亦乳岩之渐也”,已认识到乳核中的少数年深日久则可能会恶变为乳岩。

中医认为,疏肝解郁、活血化痰中药可调整机体内分泌状况,消除乳房部的肿块,治疗腺瘤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乳腺纤维腺瘤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就是手术。手术可以将腺瘤切除而使之治愈,但部分病例可于原手术部位或在乳房其他部位再生新的腺瘤。对于双侧多发的年轻乳腺纤维腺瘤患者,如果生长缓慢或肿块较小者也可以定期观察。

19、什么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指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乳头状瘤。根据其病灶的多少及发生的部位,可将其分为大导管内乳头状瘤(单发性),及中、小导管内乳头状瘤(多发性)两种。前者源于输乳管的壶腹部内,多为单发,位于乳晕下区,恶变者较少见;后者源于乳腺的末梢导管,常为多发,位于乳腺的周边区,此类较易发生恶变。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可发生于青春期后的任何年龄的女性,但以经产妇较为多见,尤以40~50岁者多发。该瘤的发病率低于乳腺纤维腺瘤。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雌激素的过度刺激有关。其临床特征主要为间歇性、自主性的乳头血性、浆液血性或浆液性溢液,或可触及及乳晕部肿块。本病中医称之为“乳衄”,认为多由肝郁火旺或脾虚血亏所致。由于本病有一定的恶变率,特别是其中的多发性乳头状瘤,恶变率可达5%~10%,被称之为“癌前病变”,故临床应予足够的重视。

20、什么是乳腺导管扩张综合征?

乳腺导管扩张综合征是指各种原因引起乳腺导管扩张,管腔内分泌物淤滞,导致炎症性改变,最终形成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症候群。因为本病是以导管扩张为基础,而在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各不相同,所以称之为乳腺导管扩张综合征。

乳腺导管扩张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为:乳头溢液、乳头凹陷、乳晕下肿块和乳晕旁脓肿、乳房瘘管以及非周期性乳痛。根据其不同阶段病变的特点,将其分为三期:溢液期、肿块期和瘘管期。

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有两方面,其一为内分泌激素紊乱,其二为导管排泄不畅,而后者是从溢液期发展到肿块期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治疗上应标本同治,既考虑到局部的处理,又要注意调整机体内分泌状况。

乳腺导管扩张综合征中医称之为粉刺性乳痛,认为多由肝气郁结、气滞血凝所致。

由于本病的肿块常具有类似乳腺癌的临床特征,所以临床应注意鉴别诊断。但本病发生恶变者较为少见,故一般不认为其为癌前病变。

21、什么是乳腺囊性增生症?

乳腺囊性增生是乳腺常见的良性病变,在妇女中的发病率很高。其组织学特征是乳腺小叶、小管及末梢导管高度扩张而形成囊肿,同时伴有上皮增生和结构改变,其病变的导管及囊肿可发展成异型增生及癌变。其临床表现为乳房胀痛,特别是来月经前的半个月比较明显。

据国内外资料统计,囊性增生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种乳腺病。而有相当一部分人因肿块小,自觉无任何不适。故未被人们重视。

乳房肿块是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肿块有以下几种表现:呈单一片块状、条索状;肿块分布范围广泛呈弥漫型;肿块呈混合型即片状、结节、条索、颗粒都有;尚有一种是肿块的大小和胀痛与精神情绪有关,多数人在月经前、愁闷、忧伤、劳累、天气不好等也会加重。

22、乳腺癌的肿块一般常见于什么部位?

以乳头为中心,用横竖两条相互交叉的直线,可将乳房分为4个象限,即内上、内下、外上、外下象限。乳晕为单独的一个区。外上象限另有腋尾部,含有的乳腺组织最多,是乳腺癌最常发生的部位,50%的乳腺癌发生在此区。乳晕下区是乳腺导管汇聚部位,发生在这里的乳腺癌占总数的18%左右。发生在内上区的乳腺癌占15%,外下区和内下区的乳腺癌分别占1%和6%。从组织学上考虑,湿疹样癌好发于乳晕和乳头部位;导管内乳头状癌和腺癌,其肿块常在乳晕区;硬癌、单纯癌和髓样癌,则常在乳腺的边缘部位。

23、黄豆粒大的肿块也会是乳腺癌吗?

有人依照癌细胞的微小体积推算,1立方厘米大小的癌块,大约是由10亿个癌细胞组成的。按照细胞动力学的癌细胞平均倍增时间天推算,大约需要2~10年时间才能形成么多数量癌细胞的积累。因此临床上一般对直径小于25px及触摸不到的癌肿称为肿瘤的亚临床状态。这部分病人的肿瘤体积很小,癌细胞很少突破腺体基底膜形成局部浸润,癌细胞脱落侵入淋巴道或血管形成癌转移的可能性也较低,临床称之为“原位癌”阶段,是早期根治的良好时机。

因此重视对乳房小肿块的诊治,是乳腺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高治愈率的重要环节。所以,育龄妇女每年定期进行乳房体检,就能早发现这类小癌肿灶,进而提高乳腺癌病人的治愈率。

24、精神状态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吗?

人的精神状态、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精神状态既可以有助于机体健康也可以对人产生致命的影响。西医学越来越重视精神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的作用。肿瘤是疾病的一种,精神因素和肿瘤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不良的心理、精神刺激会促使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临床上常见不少肿瘤患者在发病过程中有长期不正常的精神状态,如忧愁、紧张、过度抑郁等精神创伤史。严重的精神创伤,精神过度紧张和情绪过度抑郁,可能是肿瘤细胞的活化剂。

精神状态与肿瘤的关系在女子身上似乎更明显,例如,神经质的妇女或因长期抑郁而不能发泄怨气的妇女比那些快乐型的妇女易患乳腺癌。医学家们还发现在一部分成功切除肿瘤后的病人中,复发或患重复癌的病人往往是性格压抑而沉重的人。不良的精神、情绪能诱发肿瘤的详细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可以肯定精神因素是肿瘤发生的诸多因素之一。

保持良好的情绪及心理精神状态对肿瘤及其他疾病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并能促进疾病的好转。因此我们应该讲究心理卫生,调节好自己的精神、情绪,对不良的精神刺激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做到心胸宽阔,团结友爱,夫妻和睦,乐观向上,使人体内抗肿瘤的积极因素得以调动。

25、乳腺癌的发生与月经、婚姻、生育及哺乳等因素有什么关系?

已知影响乳腺癌的非膳食危险因素大部分与生育有关,月经初潮早、未发育、高龄初产、哺乳期短、绝经晚等均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统计数据表明,月经初潮年龄每提前4~5岁,患乳腺癌的几率就增加1倍;初潮年龄在13~15岁以上者,患乳腺癌的机会要比12岁以下者少20%。绝经期在55岁以下者,乳腺癌的发病率则较低。结婚年龄较早、婚姻维持时间较长者,比独身、结婚迟、婚姻维持时间短者发病率低。生育过多的妇女比未生育过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小。35岁以上首次生育的妇女或35岁以上未育的妇女患乳腺癌的机会较多。哺乳次数和时间少的妇女患乳腺癌的机会要比经常哺乳者为高。没有证据证实自发性流产与乳腺癌发病相关。

26、乳腺癌会遗传吗?

有关资料表明,乳腺癌有家族性聚集倾向,遗传性乳腺癌占全部乳腺癌病例的5%~7%。表现为

:①母亲患乳腺癌,其女儿亦好发乳腺癌,其发病年龄比一般病人提前,且女儿比母亲的发病年龄提前,同时具有双侧性高发危险倾向及伴随有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的倾向。②若1个家庭至少有两个姊妹患乳腺癌,而其母亲并非乳腺癌患者,则这种家庭的易感性较常人约高3倍。好发于闭经后,且多为单侧。









































治疗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治疗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waa.com/zldyz/9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