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分享五大浅表痛性结节之血管平

⊙作者/医院⊙单位/凌起强众所周知,在浅表软组织检查时有五大痛性结节,分别是血管脂肪瘤、血管球瘤、血管平滑肌瘤、创伤性神经瘤以及小汗腺螺旋管腺瘤,今天笔者分享一例典型的小腿皮下的血管平滑肌瘤。

病例回顾

患者女性,45岁,已婚,一个月前发现小腿前方皮下可触及一绿豆大小肿块,未见明显隆起,质韧,活动度尚可,触之有疼痛感。既往体健,无其他基础性疾病,无外伤史。进一步明确诊断来我科室行肌骨超声检查,超声所见如下所示。超声检查于右侧小腿前侧皮下脂肪层可见一极低回声结节,内部实质回声均匀,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后方回声稍增强,似见包膜回声。彩色多普勒显示内部可见丰富血流信号。图1超声所见结节呈明显低回声,回声均匀,彩色多普勒显示可见丰富血流信号图2采用低速血流成像(mSMI)可见结节内血管异常粗大,血流及其丰富超声诊断右侧小腿前侧皮下极低回声结节:考虑血管平滑肌瘤。术后病理(右小腿)梭形细胞肿瘤,考虑为血管平滑肌瘤(0.8×0.6×0.9cm)。

病例讨论

血管平滑肌瘤血管平滑肌瘤是一种发生于体表并由血管及平滑肌构成的良性软组织肿瘤。肿瘤内成熟的平滑肌束位于血管周围或穿插分布于血管之间,肿瘤可位于皮下、浅筋膜及脂肪层。临床特点为成人多见,多发于30~60岁,常见于女性,起病隐匿,病程长,病变累及体表各处,以下肢最多见。表现为皮下边界清晰、质韧、可移动的结节。阵发性疼痛常被作为皮肤平滑肌瘤的典型临床症状,有时可因冷刺激而诱发。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局部受刺激后平滑肌痉挛所致,也有学者认为可能与瘤体包膜和间质内的神经纤维有关。但是需要强调的是疼痛并不是所有平滑肌瘤的必备症状。超声表现超声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1、包块多位于皮下,下肢多见,常单发。2、大部分呈圆形或椭圆形,不规则少见。3、包块形态多清晰,回声均匀,大部分呈现低回声及极低回声(可能和包块内血管及平滑肌束的比例有关)。4、包块内血流多较丰富,部分可见一支至数支较粗大血管,加压可见明显的血流再充盈现象。鉴别诊断血管平滑肌瘤需与其他皮肤痛性结节相鉴别1、血管球瘤好发于指、趾端皮下或甲床,以剧烈灼痛为主要症状,声像图为均匀实性瘤体,彩色多普勒可见「彩球状」、「花篮状」血流信号。2、血管脂肪瘤四肢多发,超声表现为皮下脂肪层内圆形或椭圆形高回声肿块,边界清楚,包膜不明显,彩色多普勒多无血流信号。3、创伤性神经瘤边界清晰的低回声结节,可见神经自瘤体近端穿入,表现为沿神经干走形的梭形低回声,通常不会出现钙化和囊性变,外伤史有助于诊断。4、小汗腺螺旋腺瘤是源于汗腺的罕见良性肿瘤,位于表皮层,偶尔深入真皮及皮下组织,常见于20~40岁,好发于躯干及上胸部,病变多为单发,直径1.0cm,呈卵圆形、质软,通常血流较丰富,部分病例皮肤可呈红、紫色。血管平滑肌瘤也需与其他超声表现类似的结节相鉴别1、表皮样囊肿起源于皮肤的表皮层,是角质囊肿的一种,好发于青年及儿童,部分可见与真皮层一缺口,呈苹果征或者潜水艇征,呈椭圆形或类圆形,内部回声可见裂隙样回声或洋葱皮征,彩色多普勒一般无血流信号。2、钙化上皮瘤又称毛母质瘤,发生于真皮层的良性肿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无痛性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散在斑点状强回声,明显钙化者可见声影,彩色多普勒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总结当我们检查浅表软组织肿物时我们应该尽可能的根据深度选择高频率的探头,有条件者可使用超级导声垫辅助诊断。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血管平滑肌瘤肿块所在部位、层次、大小、内部血流情况,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同时应该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考虑,可对其做出提示性诊断,这对术前治疗方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参考文献:[1]杨裕佳,何英,凌文武,等.皮肤血管平滑肌瘤的声像图特点[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9(5):-.[2]HachisugaT,HashimotoH,EnjojiM.Angioleiomyoma.Aclinicopathologicreappraisalofcases[J].Cancer,,54(1):-.[3]吴春燕,赵新美,夏钰弘,等.体表血管平滑肌瘤的超声误诊分析[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17(10):-.

策划/苏姗

投稿邮箱/

.


转载请注明:http://www.twwaa.com/zydsx/103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